從一些傳記看來,比丘尼在自身修行時,往往自行揉合不同宗派的元素。例如,唐朝的淨真喜愛念誦《金剛經》,共念誦了十萬遍。
近幾年,學者對於宋、清的比丘尼和女性佛教徒的研究有大幅進展。其中羅梅林(Miriam Levering)以受教於大慧座下的女禪師為主題進行研
《比丘尼傳》和《續比丘尼傳》一共包括265位尼師,她們只是活在這十六個世紀的比丘尼中極小的一部分。事實上,她們受到皇帝和貴族的供養,也受到權
研究中國比丘尼之所以困難,不僅僅是因為文獻稀少且零散,另一個因素是,文學史料上的記載對她們都存在偏見,她們常被視為可憐和不幸的對象。從傳統觀
類似這樣的偏見在廿世紀並未消減,下面這個事件尤其引人注意。1989年,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系計畫表演一齣知名的中國戲曲《思凡》。這齣戲曲是元
出家為尼,至今仍被視為女人走投無路時的最後一條路,假如有別的選擇,沒有女人會想出家。當代文學作品中,這類矛盾心態也有所著墨。台灣知名女作家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