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
看清楚自己

民國112 年 香光尼僧團封山禪修 方丈開示(上)



當陽玉泉水清流 蓬萊香光山莊嚴
民國112年九月,欣蒙湖北當陽玉泉寺方丈道偉法師的邀請,中秋前夕,我帶著幾位法師與居士,前往天台宗祖庭湖北當陽玉泉寺,探看那曾有多位國師高僧大德駐錫的伽藍道場。
湖北當陽玉泉寺的山門,青瓦紅牆,是歷史的痕跡。(攝影:釋賢世)
早課後的玉泉寺大雄寶殿,殿中昏黃燈光中初見明相。(攝影:李健維)
 
大江東去 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
中秋佳節,人常吟詠蘇軾名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但當人來到湖北武漢,車行向西,前往當陽,途經荊州、宜昌時,最先聽到的卻是蘇軾的《念奴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
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
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
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
尊還酹江月。                                         
湖北當陽玉泉寺全景。(照片提供:湖北當陽玉泉寺)
 
是的,遙想三國時期,「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多少英雄人物,多少豪情壯志。沿途,導遊宮老師激動講著赤壁大戰的過程—周瑜打黃蓋、草船借箭、火燒連環船—真見到大江時,平靜沒有波瀾,是這些故事激動人心。出家後,很少再讀《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中國歷史上的恩恩怨怨,也很少再談及。而今就站在荊州大地,這兵家必爭之地,看到法師敲打鐵皮鼓時,隆隆鼓聲,肅殺之氣,油然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突然打沒幾下,法師就摸著手說,這個鐵皮,打起來手好痛。開車的司機說,好了好了,要走了,參觀時間到了。氣氛一下子又變輕鬆,坐上遊園車,風有點刺骨,還真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荊州古城戰鼓,鐵皮所製。敲打時,前後聲不斷,逐漸振動出層層疊疊的的金屬聲。(攝影:李健維)
 
喚醒的智慧
來到玉泉寺,最主要的,就是要去看三國中的一位關鍵人物—關公的顯靈處,他與佛教淵源也是最深的。
 關公像(攝影:李健維) 
 
看三國時代,那些分分合合、合合分分,沒有永久的朋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那不是跟外國打仗,也不是兩岸對立,更不叫中美關係。所謂的三國,就是曹魏、孫吳、蜀漢。東漢末年緊接的就是動蕩的三國時期(220-280年),當時,佛教傳入中國約一、兩百年,還不是很久。而佛教傳入中國的最主要影響之一,我覺得可以用兩個字表達,就是「喚醒」。
 
佛教常說「覺知」、「覺悟」,這是佛法的核心。無論打坐、禪修、修行時,最重要的是要充分理解到,佛陀指點人間的,就是「覺知」、「覺悟」。當年,佛陀並非因為自身家族不圓滿,或不滿意皇太子的生活而出家修行,是他看到苦的真正來源—社會的貧富差距,或種姓制度下的階級不平等,就是因為征戰,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征服者與被征服者,那些被征服者,之後成為賤民。當然,還有生命的老病死的自然淘汰。再偉大的成就,很快就會消逝,要爭什麼啊?就像征服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大帝,他征戰掠奪之多、殺人如麻,流血成澤。但到最後臨終時刻,預言:他的棺材要先在兩側開兩個洞,將他的手露出來。看他這兩隻手是空的。「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不斷提醒自己—在忙什麼呢?最後留下什麼?
 
今天我要談的戰神關羽,也是一位英雄,但是,他的發展特別不一樣。
 
 
關公神策誰能及?華夏威名萬古傳
中國人讀《三國演義》,而《三國志》則不那麼普遍。《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是山西人,他有許多移花接木或純粹虛構的情節,在跟關羽有關的「降漢不降曹」、「千里走單騎」、「單刀赴會」等虛構故事,強調了關羽的「義」,其中「義釋曹操」則表現出關羽對敵人也有「義」。後來,康熙年間成書的毛宗崗本《三國志演義》描寫「義絕」關羽的形象,使關羽的「義」廣泛而深入地滲透到民間。
 
我今天引的故事,是《三國演義》中的橋段。
 
鎮國寺普淨救關公
關公、張飛跟劉備,桃園三結義。這三位結義的兄弟,有忠有義,相互支持,為相同的目標一起奮鬥。當時,愛才的曹操,把關羽留在曹營,但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關羽身在曹營,心想漢營兄弟劉備。於是為了投奔劉備,歷經「過五關斬六將」赴湯蹈火的驚險困難,才擺脫曹操。
 
闖關中有一關叫做「汜水關」,把守的人是擅長使用流星錘的卞喜,得知關羽要來之後,卞喜就在附近的鎮國寺埋伏了兩百多名刀斧手,準備謀害關羽。關羽抵達之後,卞喜請關羽到鎮國寺休息。當時,鎮國寺裡有個名叫普淨的寺僧,與關羽是同鄉。他手拿著戒刀,暗示關羽這裡有埋伏,關羽領會了而斬殺卞喜,還帶著劉備的兩位夫人闖關逃命,這叫「義」。一個忠、一個義,中國儒家倫理的忠跟義,是做人的基礎,世間的道德倫常,僧人也不能少的!
青龍偃月刀(攝影:李健維)
 
由於普淨幫助關羽,汜水關鎮國寺被火焚之後,普淨最終在當陽玉泉山下結廬修行。當劉備得荊州之後,感念普淨當初救助關羽之恩,在玉泉山建寺,供普淨禮佛,名「普淨庵」。
 
還我頭來
再說,關羽最後敗走麥城,關羽父子同時被孫權活捉,被孫權下令斬首,關羽亡年五十八歲。在曹操和孫權夾擊下死去的關羽的魂魄,仍然留在世上,悠悠漂浮於空中,至玉泉山。普淨與關公的對話,很有意思,大家看原文:
 
忽聞空中有人大呼曰:「還我頭來!」普淨仰面諦視,只見空中一人,騎赤兔馬,提青龍刀,
左有一白面將軍、右有「一黑臉虯髯之人相隨,一齊按落雲頭,至玉泉山頂。普淨認得是關
公,遂以手中麈尾,擊其戶曰:「雲長安在?」關公英魂頓悟,即下馬乘風落於庵前,叉手
問曰:「吾師何人?願求法號。」普淨曰:「老僧普淨,昔日汜水關前鎮國寺中,曾與君侯
相會,今日豈遂忘之耶?」公曰:「向蒙相救,銘感不忘。今某已遇禍而死,願求清誨,指
點迷途。」
 
 
普淨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論;後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將軍為呂蒙所害,大呼『還我頭
來』,然則顏良、文醜、五關六將等眾人之頭,又將向誰索耶?」
 
於是關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後往往於玉泉山顯聖護民,鄉人感其德,就於山頂上建
廟,四時致祭。(《演義》第七十七回《玉泉山關公顯聖》)
 
湖北當陽關陵,是紀念三國蜀將關羽而建。由於「頭枕洛陽,身臥當陽」,在關陵中,有一關羽頭首,傳聞將手放至鼻前,會感受到氣息。(攝影:賴勇戎)
 
關羽征戰沙場,忠於自己的職務,做為一個將軍,為國為民,沙場征戰,最後被斬首,有沒有怨氣?但是,他過五關,被他所斬的六將的那些精魂,又該向誰索取他的頭顱呢?世間的是非,如何論斷?
 
「世間是非,何求論斷?」「前因後果,生死輪迴。」普淨記掛著這位忠義的英魂,這是普淨在喚醒關羽,他一開口就是點化,這叫天機,就是相應。關公當下頓悟,問要如何得度?普淨叫他皈依,一念皈依到自己的本心、自己的本性。關公自己要先釋放,正念禪修就是釋放,回到正念,回到自己心念,抓得很緊的這個地方——你看到了,你看到了,你放不下的,你還在跟世間爭這個、爭那個。
 
但是,人間回過頭來,不奮鬥可以嗎?佛教修行要清楚的是,不是急著趕快證果,而是回到你的心,明白嗎?這就是修法,先把這些看清楚。信解行證,不是要趕快證什麼果,趕快要得什麼果報,反而是自己本身要相信,相信你從心裡可以看到自己的心念,可以感覺到,可以碰觸到,就是這樣子。信解,所以應該要先理解,千經萬論,處處都在告訴我們回家的路,回到哪個家?主角是自己,不是別人!
 
所以,普淨也是自己修行到他變成老和尚,每一個人都在世間,一定要有各種各種的職務,那些征戰殺伐的過程,都是別人欠你的嗎?還是大家都在這樣的恩恩怨怨裡,可以把這些理清楚,但是,世間仍然還是這樣過。
 
常不輕菩薩
玉泉寺是智者道場,是弘揚《法華經》的。台灣高雄紫竹林精舍也是法華道場,我們立一尊「常不輕菩薩」在一念門入口。「常不輕菩薩」為什麼站在那邊呢?常不輕菩薩接受一切眾生皆可成佛,「汝等皆可成佛」。經中說,許多人打罵常不輕菩薩,他們有的是無知,有的是蒙昧,有的是無明,根本就不曉得常不輕菩薩一直要堅持講這些話的原因,覺得他像瘋和尚。但是,走進紫竹林精舍,你會很清楚—常不輕菩薩就是站在那邊,衣衫襤褸的他,接引所有眾生,不管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黑的白的、認識不認識的……。凡是走進來的,凡是我所遇到的,都是我最好的夥伴、最好的因緣,也就是所有一切因緣都是可以得度的。
 
一切都在因緣法中,在無常的流動,你以這樣的身分,以這樣的你,你找到了你可以說法的對象,站在那邊,這是你的角色,而不是個穿著僧衣的軀殼啊!應該是有血有肉、有自己、有自主,本身站在那邊,而且提供了壇城讓我們來,來完成世間一切,老病死再生,仍然還是吃飯、還是睡覺,還是打坐、還是拜佛,就是這樣、那樣。
 
關王菩薩
關公忠義,世間還是要有這樣的角色,他盡力做到最好,所以,他遇到了普淨老和尚後,便皈依了。後來到了隋煬帝時期,智顗大師在陳、隋兩朝深受帝王禮遇,隋煬帝楊廣授予智顗「智者」之號,世稱智者大師。皇帝讓智者大師在家鄉湖北建寺,大師選定玉泉山。因寺後有泉似珍珠湧出,隋文帝敕名「玉泉寺」,楊廣書匾「智者道場」四字。現在玉泉寺的「智者道場」匾是趙樸初的字。智者大師化度關公,做了佛教的伽藍菩薩,很短一段,大家先看原文:
 
關王菩薩
〈玉泉碑〉云:天台大師初至荊州當陽縣玉泉山,望湘漳山色堆藍,欲卜請以為道塲。
意嫌迫隘,遂上金龍池北百餘步,有一大木婆娑偃蓋,中虗如庵,乃於其處入定。一
日,天地晦暝,風雨號怒,妖怪殊形,倐忽千變。有巨蟒長十餘丈,張口內向;陰魔
列陣,砲矢如雨。經一七日了無懼色。師憫之曰:「汝所為者,生死眾業,貪著餘福,
不自悲悔?」言訖,眾妖俱滅。其夕雲開月明,見二人,威儀如王,長者美髯而豐厚,
少者冠明而秀發。前致敬曰:「予即關羽。漢末紛亂,九州瓜裂。曹操不仁,孫權自
保。予義臣蜀漢,期復帝室。時事相違,有志不遂。死有餘烈,得王此山。大德聖師
何枉神足?」
 
師曰:「欲於此地建立道塲,以報生身之德耳。」神曰:「願哀憫我愚,特垂攝受。
此去一舍,山如覆船,其土深厚。弟子當與子平建寺、化供,護持佛法。願師安禪七
日,以須其成。」
 
師既出定,見湫潭千尺化為平址;棟宇煥麗,巧奪人目。神運鬼工,其速若是。師領
眾入居,晝夜演法。一日,神白師曰:「弟子今日獲聞出世間法,願洗心易念,求受
皈戒,永為菩提之本。」師即秉爐,授以五戒。於是凡台教伽藍,莫不祀為護法之神。1
 
玉泉寺,名「智者道場」,「智者道場」是一語雙關,既是讚歎普淨老和尚,也讚歎智顗大師他自己在那裡可以傳法,傳什麼法?就是《法華經》。不斷不斷弘傳,就以《法華經》開宗,也就是天台宗。
 
關公護持智者大師建好寶殿,智者大師就在玉泉寺舉行大法會,超度關公、關公的兒子關平, 還有張飛, 同時受菩薩戒, 甚至弘揚他們的忠跟義。此時,關羽已經不是一縷冤魂。在之後歷史的發展,儒家說關公是「聖」,而道家說他成「神」!而佛教就請他到客廳坐,就變成護法菩薩,就是伽藍菩薩。
 
菩薩、聖、神,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在佛教聖像中,關公被供奉,也就是佛教接受中國文化所強調的社會倫理道德。佛教僧人除了要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以外,也別忘記,這些也是可貴的文化—應該被吸納,要被讚歎表揚。但是更多的核心在哪裡?佛教告訴我們的是「覺悟」。你坐在這裡禪修,把姿勢坐好,做深呼吸,給自己全身通掃,讓自己放鬆,運作自己這個四大五蘊,讓自己更加安和、平衡,把妄念先放一邊,讓自己可以通暢,身心很平衡的運作。而覺悟在哪裡?你的心在哪裡,覺悟就在哪裡。
 
玉泉跳玉
關公顯聖處,是一根大柱子,準確來說是立於明代萬曆年間,刻書「漢雲長顯聖處」的石望表。前面就是玉泉八景之一的珍珠泉—珠泉跳玉—泉水自地下湧出,泡似珠玉,遊人一鼓掌,疊疊如貫珠,所以叫做「玉泉」。珍珠泉又叫作馬跑泉,傳說關羽常到此顯聖,赤兔馬立於泉邊,馬蹄刨地悲鳴,激起泉底躥出串串水泡,如同珍珠。當天,導遊宮老師,還有法師們在泉邊,不斷踩跳、大叫(刨地悲鳴),果真有串串水泡從池底生起,一顆一顆珍珠不斷生起滅去,在這已整理得十分青翠秀麗的景區中,回首當時的恩怨或不平,「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成了最佳寫照。
當陽玉泉寺「漢雲長顯聖處」石望表。(攝影:李健維)
 
關公的保佑
提到關公的形象是什麼呢?《三國演義》寫「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若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手持青龍偃月刀,胯下是赤兔馬。相貌堂堂,威風凜凜。」這樣的形象,在後來關公崇拜中,逐漸多了很多寓意。比如說,關公的刀尖朝上,主要是鎮宅庇護。刀尖朝下,主要是驅邪,祛除邪煞,恢復安定。還有關公像擺放位置非常關鍵,要避免與廁所對沖,也不可將關公擺放在臥室當中。讀到這些資料,自己就想,還好關公已經成神了,不然還要負擔這些,實在是夠累。這些是什麼?這是眾生看著一個形相,自己反射出來的欲求,有很多的欲,為了要滿願,而設置很多造像的寓意。神像是作為我們的所緣境,呈顯眾生的願望。
 
曾經有人跟我說,如果家中有孕婦,不能供奉關公。竟是因為這位婦人生小孩,關公不會保佑她。我回答,關公不至於不會保佑她吧!只是關公這英氣逼人的神情,對一位孕婦或臨盆的婦人而言,由於當時她們身心都是處於最脆弱的時候,是最需要保護的,恐怕無法承受這樣的威武形象。這叫不相應,而不是關公不會保佑孕婦或產婦。
 
僧人讀經、讀書,弘揚佛法,引導信眾信仰,自己要知道這在說什麼,先有一個理解,不要人云亦云,如法炮製,這叫莫名其妙、無知、昏昧。當你禪修時,是會更加從內心本身知道心在哪裡,是此時此刻、是當下的,此刻所呈顯出來的角色是什麼,而自己要做什麼角色,一切都會更加清晰。
 
李白一號茶
當陽玉泉寺是智者大師創建,智者大師又在玉泉寺廣傳佛法,因此自古以來,玉泉寺在佛教界地位很高。武則天時期,北宗神秀曾為「三帝國師」,也在玉泉寺駐錫二十多年,並最終在玉泉寺圓寂。歷代很多高僧都與玉泉寺有深厚的因緣。也是旅遊勝地,歷代文人詩詠很多。
 
我來此,玉泉寺方丈道偉法師提及,李白曾特別為荊州玉泉寺的好茶寫過詩,2 說這玉泉寺茶就取名「李白一號」。
 
一喝重多少?
另外,蘇東坡也曾來到玉泉寺。當時他微服求見玉泉寺的皓禪師。
玉泉和尚就問蘇軾:「尊官高姓?」
蘇軾回:「姓秤,乃秤天下長老底秤。」
玉泉和尚便大喝一聲,說道:「且道這一喝,重多少?」
蘇東坡被問得無言以對,便禮拜離去。
 
這個禪宗公案說得很生動,禪師輩出,玉泉寺的禪堂到現在還是很用功。我特意去看他們的禪堂,當時大眾去用早齋,禪堂裡沒有人。進門兩邊是監香、首座、維那等的位置,中間供一尊佛像。禪堂光線明淡,沒有窗戶,用空調,空氣對流不是很好。禪堂四面都做成鋪位,每人一個鋪位,可以安禪打坐,又可以放身倒臥。各個鋪位之間互相連接,古人又叫作「長連床」。中間是個大空庭,是給大眾行香與跑香之用,繞著中間佛像圓形活動。如果人多,還要分兩圈或三個圈跑。
 
玉泉寺禪堂的法師為我們解釋一些禪堂規矩:上座、落座時不能蹲在座位上,盤腿坐好後,膝蓋離座位邊緣一拳距離。坐分盤腿坐和掛腿坐,盤腿坐,就是我們熟悉的打坐姿勢,掛腿坐,是雙腿放在地上,臀部在座位上坐一半,俗稱半坐,有謙卑的意思。鞋子的擺放也有差別。另外,方丈位有個龕,前面有布簾,當方丈在裡面打坐時,會拉上。說這是遮醜用,為什麼呢?因為方丈平時寺務繁重,可能打坐會打瞌睡,坐不挺直。為了維持方丈形象,就有個簾子。巡香時,如果發現方丈打盹了,那怎麼辦?就用香板打座位在旁邊的侍者,「啪」一聲,叫醒方丈。再說,禪坐鋪位下方是空的,為什麼呢?常常打禪七的時候,都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如果真的死了,就把屍體直接放在鋪位下,等禪七結束了,再好好處理。
 
禪堂是古代叢林的修持中心,同時也是教育中心,僧人訓練多是在禪堂中訓練出來。叢林生活的許多規矩、儀軌,也都與禪堂密切相關。這些作為後世叢林清淨儀軌守則的清規,是由唐百丈懷海禪師所創立,之後再逐漸補充修訂。現代寺院禪堂以及叢林清規,都仍在改變中,但是,叢林清規的遺範仍深深影響漢傳佛教的殿堂規矩、僧團倫理、用齋規矩等,同時也是漢傳佛教最獨特的表徵。
 
禪修與法會祈福
玉泉寺禪堂是天天用功,會在某一時段撥出一個完整的時段,如禪七,讓大家共修,是很好的,這叫共修法門。我們到玉泉寺的時候,看到大殿內有擺法事桌。我問:是否有佛事?他們回答,剛好日前有香港功德檀越,為報三寶慈悲恩德,祈家國福慧駢臻,從九月廿一日開始,啟建為期三天的《藥師經》持誦法會。有這樣的共修法會,還是很好的。僧人用功,不僅要看住自己,也不
能忘記世間還有很多眾生等著我們耶!
 
大家能夠覺知無常,又能回到當下,反思自己的角色要怎麼安頓,是不可少的課業。
 
 
 
 
 

1. 《天台山方外志》卷10,CBETA, GA089, no. 89, p. 411, a2-p. 412, a4。

 

2. 《金陵梵剎志》卷34:「答族姪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唐李白)

( 余聞荊州玉泉寺近清溪諸山,山洞徃徃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中有白蝙蝠,大如鵶。按仙經,蝙蝠一名仙鼠,千歲之後,體白如雪,棲則倒懸,葢飲乳水而長生也。其水邊處處有名草羅生,枝葉如碧玉,唯玉泉真公常采而飲之,年八十餘歲,顏色如桃花。而此茗清香滑熟,異於他者,所以能還童振枯,壯人壽也。余遊金陵,見宗僧中孚示余茶數十片,拳然重疊,其狀如手,號為仙人掌茶。葢新出乎玉泉之山,曠古未覿,因持之見遺,兼贈詩要余荅之,遂有此作。後之高僧大隱知仙人掌茶發乎中孚禪子及青蓮居士李白也。)
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鵶,倒懸深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灑芳津,採服潤肌骨。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清鏡燭無塩,顧慚西子妍。朝坐有餘興,長吟播諸天。」(CBETA, B29, no. 160, p. 308, b13-p. 309, a4)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