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村鎮的帝思長老



「樂不放逸……」這個佛法開示,是導師在祇園時,針對住村鎮的帝思長老而說的。
 
當時有一位在離舍衛城不遠的一個村鎮的良家子,在導師的教導下出家並受了具足戒。他以「住村鎮的帝思長老是少欲者、知足者、獨居者、勤精進者」而為人所知。
 
帝思長老僅在親戚的村莊托缽,就算是給孤獨長者做大供養,或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Pasenadi)做無比的供養,也不去舍衛城。於是比丘們有了這樣的談話,並告訴導師:「那位村鎮住者帝思長老,與親族相親而住,連給孤獨長者做大供養,或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做無比的供養時,他都沒有來。」
 
導師派人把帝思長老叫來,問:「比丘,你確實是這樣嗎?」
 
帝思長老回答:「尊者,我沒有和我的親族們[過分] 親交,我只從他們那裡獲得足夠支助人身食物的量,不論粗糙或殊妙。獲得維持身體所需的量,就不再尋求任何食物。我並沒有與親族作交際,尊者。」
 
導師如實瞭解他的意圖後:「善哉!善哉!比丘。」給與了他讚賞。
 
「這位比丘還不算不可思議,你們獲得了像我這樣的老師,然後變得少欲。少欲是我的傳統、宿習。」說完,在比丘們的請求下,說了宿世的事。
 

【鸚鵡王】

曾經,在喜馬拉雅山恆河邊的一片無花果林中,住著數千隻鸚鵡。當中有一隻鸚鵡王,牠住的那棵樹沒有果子了,不論剩下的是嫩芽或葉或樹皮,鸚鵡王就吃剩下的這些,飲恆河水,極其少欲知足,不去其他地方覓食。由於鸚鵡王少欲知足的功德,沙格的宮殿震動了。沙格觀察時,看到鸚鵡王的行為。為了測試鸚鵡王,沙格憑藉自己的威力,令那棵樹幹乾枯,成為一根殘破佈滿窟窿的樹樁,風吹過時,發出敲打般的聲音,空隙裡,還掉下粉末。然而,鸚鵡王就只吃那些粉末,飲恆河水,哪裡也不去,不管颳風、炎熱, [始終] 立在這無花果樹殘樁頂上。
 
沙格知道鸚鵡王極少欲,「我要令牠講解友誼之德後,恩賜牠,令那無花果樹復生,並充滿果實。」於是,沙格變成一隻天鵝王,讓阿蘇羅女善生飛在前面,來到無花果林,立在不遠處一棵樹的樹枝上,與其交談,說了以下偈頌:
 
尚有眾多樹,葉綠果充裕;鸚鵡何以故,中意枯乾木。
(《本生》1.9.30)
 
鸚鵡本生內容整個展開是在第九集。第九集的鸚鵡本生與此處的差別,除了事情由來不同,其他是一樣的。導師說了此開示後,「那時的沙格是阿難,鸚鵡王是我。」
 
又說:「諸比丘,如此般少欲,是我的傳統、宿習,我兒子1 村鎮住者,獲得了像我這樣的老師後少欲,並非不可思議,諸比丘應像村鎮住者那般少欲。這樣的比丘不可能退失止觀之法或道果,必定接近涅槃。」
 
說完誦出了以下偈頌:
Appamādarato bhikkhu, pamāde bhayadassi vā;
Abhabbo parihānāya, nibbānasseva santike.
樂不放逸比丘,或見放逸恐怖;
必定不會退墮,彼已臨近涅槃。
 
這裡的「必定不會退墮」(abhabbo parihānāya),意指這樣的比丘不可能在止觀之法或道果上退墮,已證得的不會失去,未證得的,也不會得不到。
 
「已臨近涅槃」(nibbānasseva santike),已接近煩惱涅槃、無取著涅槃。偈頌結束時,住村鎮的長老,證得了連同四無礙解的阿羅漢。其他很多人,也成就了入流果等。開示給大眾帶來了利益。
 

1. 佛陀經常稱阿羅漢弟子為兒子,這與聖弟子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有關。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