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138 期
2020.09.20
釋悟因
悟因法師講《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上)‹ 9 › 純有貞實
【經文】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
【講釋】
好不容易佛陀要說法開示,卻有人退席離開了,離開的不只是比丘、比丘尼等出家眾,也有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共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他們並沒有對佛陀不恭敬,但心裡確實是不舒服,不想聽了,這些人覺得自己證道圓滿,佛陀卻說還不夠,於是禮佛而退。
佛陀要講《法華經》,需要有境界跟智慧的人,才能聽懂。像我們在學校讀書,按部就班,接受課程,拿到畢業證書,開始進入另外一個階段—社會大學,這更難學,學校課程可以安排,但人生的境遇,能安排嗎?
這幕五千人等集體退席的場景,就是整部《法華經》佛陀說法的前奏曲。
增上慢人 無緣聽法
佛陀是怎麼看待離席的這群人呢?佛陀說,這些人是因為罪根深重聽不懂、或有增上慢的問題。「增上慢」是「未得謂得,未證謂證」,還沒有證到那個境界,他說是證了;還沒有得道,卻說他得道了。
「有如此失,是以不住」,因為有這些過失,所以他們沒有留下來,無緣聽法,「住」是留下來的意思。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默然」是佛教「同意」的語詞。靜下來,默認同意,佛教的「默然」是這意思。這些增上慢人境界未達圓滿,卻自以為足夠,因此佛陀默然不挽留,反而說:「退亦佳矣!」(1)
眾生與佛境界不同
凡夫與佛境界不同,因此不知、不見佛的知見;增上慢人不相信佛的知見;二乘人無法知道佛的知見。也就是說,一切眾生都沒能知道佛陀的智慧、慈悲、願力的開闊。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
佛陀說,留下來聽的這些人,「無復枝葉,純有貞實」,都是菁英的、貞實的,沒有其他枝枝葉葉,「貞」是堅定、純潔不雜染,內心誠實而無諂曲,能夠接受說法。
人生會有的選擇題
面對這些離席的人,怎麼辦呢?就像我們度人、勸人,有時別人聽不進你的話,不要失望難過。我剛出家的時候,一位朋友不能理解,反而罵我一番,說得很難聽,我說沒關係,人生路很長。
後來她生活不順,遇到很多難題,覺得路走不通,需要佛法的指引,回頭來找我。她感嘆說,繞了一大圈才看清楚,「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雖然我們走在不同的人生路途,我還是會繼續護持你的。」
慈航法師常講:「若有人不聽,沒關係,你任他由他,隨他去,有時候唱反調的人,最後反而成為最護持的人。」這無關誰對誰錯,而是人生會有選擇題:我們信仰的是什麼?追求的是什麼?出家、在家,都有功課,哪一天他們遇到障礙,路走不通,內心覺得有需要,一定會回過頭來,繼續追求佛法。
(1) 《法華義疏》卷3〈方便品2〉:「問:何故須請耶?答:《法華論》明有三種義:一者、欲令大眾推覓甚深佛境界故。二者、欲大眾生尊重心畢竟欲聞故。三者、欲令增上慢人離席而去故也。然始終為論,有三止、三請。言三止者:第一、歎法深妙,通明九道眾生不解,唯佛能解故止。九道者,六道及三乘人也。第二、明凡夫人天驚疑故止。第三、明增上慢二乘人誹謗故止。此謂人天乘及聲聞、緣覺四種眾生,聞說一乘不能信受。所以然者,人天起愛、二乘起見,愛見障隔正觀,故不信一乘。又人天著生死樂、二乘著涅槃樂,皆是保於小樂、不堪受佛樂,故須止也。又人天滯有、二乘著空,二見在心不堪受中道法,是故止也。問:上何故明九道眾生不解故須止,今但明四乘不解故須止耶?答:上歎佛智甚深,除佛以下九道眾生悉不能測量佛智,是故須止。今將說一乘,四乘眾生不能信受,是故須止。言三請者:第一、有疑故請。第二、明大眾過去世種善根,聞即不生疑,故請說。第三、明大眾現在有堪聞之德,聞必信受,是故致請。然既有三請,三止則應不說,但初止在於請前,故唯有二止;詶第三請則便說也。」(《大正藏》冊34,第1721 號,頁491 上7-29。)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