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塔見佛 開權顯實
19請佛住世的因緣



多寶佛為什麼會入涅槃?因為在他涅槃之前,沒有人請他說法。《大智度論》卷七,提到多寶佛:「有諸佛無人請者,便入涅槃而不說法。如《法華經》中多寶世尊,無人請故便入涅槃。後化佛身及七寶塔,證說《法華經》故,一時出現。」
 
我們可能會想:都已經成佛了,怎麼會沒人請他說法呢?這就好比大家都知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如果沒有人恭敬相請,長者未必會被當成寶。
 
同樣的,倘若諸佛無人誠心禮敬勸請,他就會入涅槃不說法。
 
「請」的意義
這個「請」字,是有深意的,〈普賢十大願〉裡,「請」就出現兩次,分別是第六大願「請轉法輪」、第七大願「請佛住世」。
 
「請」代表眾人的祈請心願,《佛本行集經》記載,佛陀成道時,他思考自己究竟是要入涅槃,還是在世間度化眾生?此時梵天前來代眾生請願,請轉法輪、請佛住世,佛陀這才決定留在世間弘揚佛法。
 
後來陸續有修行的七眾弟子、教團的建立,都是以此為開端助緣,展開至今兩千多年的佛法流傳,也讓往後的芸芸眾生都能有聽聞佛法、脫離煩惱的機會。
 
然而《遊行經》記載,佛陀將入滅時,他因為吃了周那供養的毒蕈菇,腹瀉不止,於是告訴阿難,今年的夏安居圓滿,就要入滅了。此時阿難聽聞後,卻是毫無反應,並沒有請佛住世。
 
眾人後來驚訝地問阿難:「你怎麼沒有請佛留下呢?」阿難迷迷糊糊說:「我也不曉得怎麼回事。」
 
儘管阿難並沒有「請佛住世」,但佛陀還是在世間多留了三個月。為什麼呢?因為他等著最後要度的人。(1)
 
佛陀涅槃時至的最後說法
《雜阿含經》記載,須跋陀羅是一百二十歲的外道,最初修學外道,即使已得到五種神通,但並沒有解脫。須跋陀羅一直沒有機會親近佛陀,直到聽說佛陀將要入滅,他才趕快去求見佛陀。
 
這時,阿難擋著須跋陀羅,說:「佛陀今日很疲憊了,別打擾他。」
須跋陀羅再三懇請:「我都這麼大把年紀,120歲了,請給我這個機會。」
佛陀在裡面聽到他們的對話,就跟阿難說:「你就讓他進來吧!」
須跋陀羅見到佛陀後,先說明自己是資深外道領袖,接著問:「我年紀這麼大了,修道都沒有完成,接下來再去親近哪些高僧如何啊?」佛陀說:「我把最後的時間留給你了,現在要問的重點不是該親近誰,你真正想問的是什麼?」
 
須跋陀羅就問:「我要修什麼才能解脫?」於是佛陀為他講八正道,須跋陀羅即得具足戒,當下就證得阿羅漢果,不再受生死纏縛。須跋陀羅因為不忍見佛陀入涅槃,於是自己比佛陀還更早入了涅槃。(2)
 
活著是相互需要 彼此提攜
很多人跟我說,家裡的老人家覺得自己沒人理會,很落寞,忍不住發牢騷:「我就想要趕快走了啦!」生命歷程的尾聲,落得「不是不走,只是不斷氣」。想想看,如果一個人活著,不被關注、不被需要,實在沒什麼意思!人活著要被需要,才活得愉快。就像去球場,你光是在場邊看,打球的人就會更賣力,終於有人做他的觀眾,是不是啊!
 
曾經有一位居士,他看法師生病後病懨懨的,整天提不起勁,於是靈機一動,拿著《金剛經》去請教:「師父,《金剛經》這一段要怎麼理解?」法師一聽有人來請教,活力都來了,講得興高采烈。這位居士又說:「我上一次聽這段,好像有另一層意思,師父是不是可以多講一些?」這樣一來,反而是他在引導法師。
 
世間就是這樣,你雖然有自己的長輩、老師、師父,但彼此之間都是相互需要、相互提攜。
 
佛陀那時因為有梵天請轉法輪、請佛住世,讓佛陀念及眾生,願意留在世間弘法;多寶佛同樣是心繫眾生,倘若那個時候有人請多寶佛說法、請佛住世,做他的觀眾,他是會願意在世間多留一些時日的。
 
(1) 《長阿含經》卷2:「如來坐已,阿難敷一小座於佛前坐。佛告阿難:『諸有修四神足,多修習行,常念不忘,在意所欲,可得不死一劫有餘。阿難!佛四神足已多修行,專念不忘,在意所欲,如來可止一劫有餘,為世除冥,多所饒益,天人獲安。』
 
爾時,阿難默然不對,如是再三,又亦默然。是時阿難為魔所蔽,曚曚不悟,佛三現相而不知請。佛告阿難:『宜知是時。』阿難承佛意旨,即從座起,禮佛而去。去佛不遠,在一樹下靜意思惟。其間未久,時,魔波旬來白佛:『佛意無欲,可般涅槃,今正是時,宜速滅度。』
 
佛告波旬:『且止!且止!我自知時。如來今者未取涅槃,須我諸比丘集,又能自調,勇捍無怯,到安隱處,逮得己利,為人導師,演布經教,顯於句義。若有異論,能以正法而降伏之。又以神變,自身作證。如是弟子皆悉未集。又諸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普皆如是,亦復未集。今者要當廣於梵行,演布覺意,使諸天人普見神變。』
 
時,魔波旬復白佛言:『佛昔於鬱鞞羅尼連禪水邊,阿遊波尼俱律樹下初成正覺,我時至世尊所,勸請如來可般涅槃:「今正是時,宜速滅度。」爾時,如來即報我言:「止!止!波旬!我自知時,如來今者未取涅槃,須我諸弟子集,乃至天人見神變化乃取滅度。」佛今弟子已集,乃至天人見神變化,今正是時,何不滅度?』佛言:『止!止!波旬!佛自知時不久住也,是後三月,於本生處拘尸那竭娑羅園雙樹間,當取滅度。』時,魔即念:『佛不虛言,今必滅度。』歡喜踊躍,忽然不現。魔去未久,佛即於遮婆羅塔,定意。」(《大正藏》冊1,第1號,頁15中15-下20。)
 
《長阿含經》卷3:「爾時,世尊即詣講堂,就座而坐,告諸比丘:『汝等當知我以此法自身作證,成最正覺,謂:「四念處、四意斷、四神足、四禪、五根、五力、七覺意、賢聖八道。」汝等宜當於此法中和同敬順,勿生諍訟,同一師受,同一水乳,於我法中宜勤受學,共相熾然,共相娛樂。比丘當知我於此法自身作證,布現於彼,謂:「《貫經》、《祇夜經》、《受記經》、《偈經》、《法句經》、《相應經》、《本緣經》、《天本經》、《廣經》、《未曾有經》、《證喻經》、《大教經》。」汝等當善受持,稱量分別,
隨事修行。所以者何?如來不久,是後三月當般泥洹。』
 
諸比丘聞此語已,皆悉愕然,殞絕迷荒,自投於地,舉聲大呼曰:『一何駛哉!佛取滅度。一何痛哉!世間眼滅。我等於此,已為長衰。』或有比丘悲泣踊,宛轉咷,不能自勝,猶如斬蛇,宛轉迴遑,莫知所奉。
 
佛告諸比丘曰:『汝等且止,勿懷憂悲。天地人物,無生不終,欲使有為不變易者,無有是處。我亦先說恩愛無常,合會有離,身非己有,命不久存。』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我今自在,  到安隱處;  和合大眾,  為說此義。
 吾年老矣,  餘命無幾;  所作已辦,  今當捨壽。
 念無放逸,  比丘戒具;  自攝定意,  守護其心。
 若於我法,  無放逸者;  能滅苦本,  盡生老死。』
 
又告比丘:『吾今所以誡汝者何?天魔波旬向來請我:「佛意無欲,可般泥洹,今正是時,宜速滅度。」我言:「止!止!波旬!佛自知時,須我諸比丘集,乃至諸天普見神變。」波旬復言:「佛昔於鬱鞞羅尼連禪河水邊,阿遊波尼俱律樹下初成佛道,我時白佛:佛意無欲,可般泥洹,今正是時,宜速滅度。爾時,如來即報我言:止!止!波旬!我自知時。如來今者未取滅度,須我諸弟子集,乃至天人見神變化,乃取滅度。
 
今者如來弟子已集,乃至天人見神變化,今正是時,宜可滅度。」我言:「止!止!波旬!佛自知時,不久住也,是後三月當般涅槃。」時,魔即念:「佛不虛言,今必滅度。」歡喜踊躍,忽然不現。魔去未久,即於遮波羅塔,定意三昧,捨命住壽。當此之時,地大震動,天人驚怖,衣毛為竪,佛放大光,徹照無窮,幽冥之處,莫不蒙明,各得相見。我時頌曰:
「有無二行中,  吾今捨有為; 內專三昧定,  如鳥出於卵。」』
 
爾時,賢者阿難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長跪叉手白佛言:『唯願世尊留住一劫,勿取滅度,慈愍眾生,饒益天人。』
 
爾時,世尊默然不對,如是三請,佛告阿難:『汝信如來正覺道不?』
對曰:『唯然!實信。』
佛言:『汝若信者,何故三來觸嬈我為?汝親從佛聞,親從佛受:諸有能修四神足,多修習行,常念不忘,在意所欲,可得不死一劫有餘。佛四神足已多習行,專念不忘,在意所欲,可止不死一劫有餘,為世除冥,多所饒益,天人獲安。爾時,何不重請,使不滅度?再聞尚可,乃至三聞,猶不勸請留住一劫,一劫有餘,為世除冥,多所饒益,天人獲安。今汝方言,豈不愚耶?吾三現相,汝三默然,汝於爾時,何不報我:「如來可止一劫,一劫有餘,為世除冥,多所饒益。」且止!阿難!吾已捨性命,已棄已吐,欲使如來自違言者,無有是處。譬如豪貴長者,吐食於地,寧當復有肯還取食不?』
 
對曰:『不也。』
 
『如來亦然,已捨已吐,豈當復自還食言乎?』」(《大正藏》冊1,第1號,頁16下8-頁17中17。)
 
(2) 《長阿含經》卷4:「是時,拘尸城內,有一梵志,名曰須跋,年百二十,耆舊多智,聞沙門瞿曇今夜於雙樹間當取滅度,自念言:『吾於法有疑,唯有瞿曇能解我意,今當及時自力而行。』即於其夜,出拘尸城,詣雙樹間,至阿難所,問訊已,一面立,白阿難
曰:『我聞瞿曇沙門今夜當取滅度,故來至此,求一相見。我於法有疑,願見瞿曇,一決我意,寧有閑暇得相見不?』
阿難報言:『止!止!須跋!佛身有疾,無勞擾也。』
須跋固請,乃至再三:『吾聞如來時一出世,如優曇鉢花時時乃出,故來求現,欲決所疑,寧有閑暇暫相見不?』
阿難答如初:『佛身有疾,無勞擾也。』
時,佛告阿難:『汝勿遮止!聽使來入,此欲決疑,無嬈亂也,設聞我法,必得開解。』
阿難乃告須跋:『汝欲覲佛,宜知是時。』
須跋即入,問訊已,一面坐,而白佛言:『我於法有疑,寧有閑暇一決所滯不?』
佛言:『恣汝所問。』
須跋即問:『云何?瞿曇!諸有別眾,自稱為師,不蘭迦葉、末伽梨憍舍利、阿浮陀翅舍金披羅、波浮迦旃、薩若毘耶梨弗、尼揵子,此諸師等,各有異法,瞿曇沙門能盡知耶?不盡知耶?』
佛言:『止!止!用論此為,吾悉知耳。今當為汝說深妙法,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須跋受教,佛告之曰:『若諸法中,無八聖道者,則無第一沙門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須跋!以諸法中有八聖道故,便有第一沙門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須跋!今我法中有八聖道,有第一沙門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外道異眾無沙門果。』爾時,世尊為須跋而說頌曰:
 
『我年二十九,  出家求善道;  須跋我成佛,  今已五十年。
 戒定智慧行,  獨處而思惟;  今說法之要,  此外無沙門。』
 
佛告須跋:『若諸比丘皆能自攝者,則此世間羅漢不空。』
 
是時,須跋白阿難言:『諸有從沙門瞿曇已行梵行,今行、當行者,為得大利。阿難!汝於如來所修行梵行,亦得大利,我得面覲如來,諮問所疑,亦得大利。今者,如來則為以弟子 而別我已。』
 
即白佛言:『我今寧得於如來法中出家受具戒不?』
佛告須跋:『若有異學梵志於我法中修梵行者,當試四月,觀其人行,察其志性,具諸威儀無漏失者,則於我法得受具戒。須跋!當知在人行耳。』
 
須跋復白言:『外道異學於佛法中當試四月,觀其人行,察其志性,具諸威儀無漏失者,乃得具戒。今我能於佛正法中四歲使役,具諸威儀,無有漏失,乃受具戒。』
 
佛告須跋:『我先已說在人行耳。』
 
於是,須跋即於其夜,出家受戒,淨修梵行,於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得如實智,更不受有。時,夜未久,即成羅漢,是為如來最後弟子,便先滅度而佛後焉。」(《大正藏》冊1,第1號,頁25上1-中26。)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