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鬆身心來禪修
6不隨境轉,只是覺知



癡人當作本來人
能夠覺知「身安」的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什麼?古德說:「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當作本來人」。因為第六意識具有分別的作用,它最會攀緣,它的活動力非常活躍,帶領前五識對外在的境界執取種種的分別,而生起各種粗重或微細的煩惱。
 
當我們觀察呼吸時,應該要將注意力放在鼻子的前端,去覺知氣息的進出,而不是要開始畫鼻子、眼睛的「相」,而是要真正地覺知,就是單純地覺知氣息的進出就好。
 
為什麼我要一直強調覺知於呼吸?因為禪修時意識分別會現行,各種妄念會不斷地生起與滅去,如此生、滅、生、滅……,心就跟著這些生滅的念頭而變得掉舉或昏沉,何時在覺知呼吸呢?修行是要看「心」,不是要看意識分別的。我們平常的意識分別,實在是夠迅猛的啊!
 
「覺知」是不跟著境界走
在一小段的禪修時間裡,你就可以發現,身體不斷地有各種變化,一會兒肩膀有點癢,手心有點熱,腳底有點麻,不一而足。身體各處都有某些微細的感覺,它們都在不斷地試探著我們—「嘿!你有沒有注意到我在這裡」。這時,如果你未注意到呼吸,而是去注意它們,心就會散亂。如果你只是知道有感覺生起,但心不跟著轉到那裡去,不去理會它,你慢慢地就會進入禪修的狀態。
 
禪修在修心,不是在修意識分別,可是意識分別是我們平常就很熟悉的,是我們的習性之一,它會在你不知不覺當中,把你的心帶到十萬八千里之外,這是最難察覺的。只有不斷地覺知,你才有可能保持片刻的清明。「覺知」不是在檢查你這裡有什麼訊息,那裡有什麼危險,這時你要跟自己說的是:「我知道,我不跟著走。」你的心才會慢慢地愈來愈純熟。
 
如果有進入用功狀態的人,身心自然就會放鬆,身體這裡癢或那裡痛的感覺已不會成為問題,也不會生起想去觸摸或移動的心。清清楚楚地覺知,心不隨它轉,這樣才能有辦法增加自己的修道資糧,這才是禪修。
 
我們的意識分別當然也是心的作用,但它是很表層的。如果一個已經知道如何用功、熟門熟路的老練禪修者,他坐上蒲團,身心很快地就可以放鬆下來,就進入禪修的狀態,因為他自己能攝持得住這個身心。
 
「覺知」隨時都要緊追著觀察的對象
我們平常人能禪坐半小時不動其實是很困難的,有的人痛苦地強行忍耐,從他們緊繃的表情就可以看得出來;有的人不耐久坐,屁股就像坐在針氈上,有如猴子般動個不停。
 
你說那些老練的禪修者端身正坐兩個小時,還能一直如如不動,臉上一派安詳,難道他們的腳不痠不痛嗎?事實上,有痠、痛、麻的感覺都是正常的,但熟習於用功的人不會受到這些感覺的干擾,因為他的心已不在表面的意識,而是進入心的深層裡,不會被意識分別的「觸」所干擾。
 
「覺知」隨時都要緊追著觀察的對象,否則意識心自己就會橫生枝節,衍生出更多妄念,幾經轉折又不知道會轉到哪邊去。如此便要從頭開始,重新回到呼吸上,以觀呼吸來繫住自己的心,而且去檢查身上是否某一個部分、某一件事在那裡探出頭來說:「嘿!我在這裡」。這些都不要去理它,只需要去覺知。
 
如果身體某部位有比較僵硬、痠麻的感覺,那就是「觸」在現行,你只要知道它是僵硬、痠麻的狀態即可,不再多作分別,心就不會被這些感覺所牽引。如果太過分心,你只好再回到呼吸上,不需要知道呼吸是長或短、冷或熱,這還是屬於身根的範圍。
 
身體一定要先安住,安住於六根,不再像平常一樣跟著各種境界轉來轉去,心很快地就可以找到方向進入禪修。事實上,那些讓我們轉來轉去的境界,不是外境、外事,而是內在所現行出來的。
 
例如念佛時,你是否會懷疑:「不知道阿彌陀佛是否有聽到我在念佛?」
 
那麼,我要問你:「你自己是否有聽到呢?聽到後有感動嗎?」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阿彌陀佛又怎麼會聽到呢!這就是自己的六根要先「安」,你的覺知能力也會增強。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