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亦自在
學習面對死亡

世間一切的人事物,都是「因與緣和合」,因此對所擁有的一切,有因緣時要把握珍惜;因緣散了,就要學著放下。



談「死亡」,一直是中國社會禁忌的一個話題。早期「未知生,焉知死」民風封閉,只要鄰家有喪事,長輩都會囑咐:不要到他家玩耍,出入要繞道而行。現今或許是學佛風氣較盛,有些人積極在推廣臨終關懷,生死學也成為一門學科,讓不曾仔細思考死亡,或避談死亡的人,侃侃談論死亡。
 
忌談「死亡」,應是基於對死亡的無知、懼怕,以為不祥。社會上,對於死亡教育一向忽視,一般人認為死亡是悲傷、不吉利、可怕的事,因此面對死亡,大多排斥、恐懼,不願意接受,畢竟一般人都是好生惡死的。除非能透視死亡就好像出生那樣,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才會自在面對死亡。但這談何容易!
 
現代人有時雖然表面上比較能坦然談論,心態上還是不太願意去碰觸「死亡」的話題。我們的生活中,大人避談死亡,忌諱與死亡有關的事情。所以年節期間,要講吉祥話,不能講「死」這個字。公車沒有四號;醫院沒有四樓;甚至連校外教學,都避免「四車」,而改為甲乙丙丁車。這多少還是有忌諱、逃避死亡的意念。
 
近年教育普及,以及媒體報導,目睹近年來世界各地天災不斷,就如台灣九二一大地震、八八水災,讓許多家庭一夕之間,家破人亡,甚至全村活埋,這些血淋淋刻骨銘心的事實,告訴我們生命無常,且隨時都可能死。以前總以為「老病死」,還很遙遠,現在周遭有多少生命正值壯年就嘎然而止,或是癌症、或是心肌梗塞、或中風就走了。現代人再怎麼不願面對,多少也會思考:死亡可能隨時就在身邊。
 
生死坦然
 
記得有一天早課畢,安慧學苑有幾位老菩薩,很高興地相邀到居士開的照相舘,說要照滿意的告別式相片,還要一起去買往生時要穿的居服、海青、布鞋等。有些居士皈依證忘了收藏在那兒,也要求補發。甚至連放骨灰的塔位都買在一起,說死後較有伴,都是熟悉的蓮友,繼續蓮池海會。老人家們認為準備齊全較安心,以免到時候兒女手忙腳亂。或許這是學佛的老菩薩較能坦然面對吧!
 
有位居士的媳婦從台北回嘉義,聽婆婆說在健保卡中註記「不急救意願書」,很讚歎她婆婆:「媽,您住鄉下,思想這麼先進,您學佛後好有智慧喔!對生死很自在,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還有,時下也有些人為自己舉辦生前告別式;或拍攝生前寫真集;也預立遺囑交待:器官捐贈、財物分配、安葬方式——海葬、樹葬、植葬等等。
 
我想這些能夠說明的,是對生命整體的認識,將會影響人們對死亡的態度。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