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讀明朝:20個你不可不知的明代佛教
明代刻書事業



 

12.發達的刻書事業
 
明代刻書事業發達,與其社會環境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
 
首先,明代因經濟發展,社會繁榮。至中後期,土地兼併劇烈,大批農民流入城鎮,為手工業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刺激圖書出版印刷等事業,進入一個全新的時期。
 
同 時,也因明朝很重視教育事業,明初即設置國子學,後改為國子監。朱熹的《四書集注》等是基本教材。經過教育,學生們可以讀書做官,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讀 書人日漸增多,為滿足學習需要,無論政府、民間,都從事刻書、藏書。以印書賣書為業的「作坊」,更是遍佈全國,從而也推動圖書出版業的迅速發展。
 
再則,朝廷重視圖書的收集與保藏,文淵閣為國家的藏書庫,由內閣管理。而明代私人藏書家亦迅速增加,私人藏書家的大量湧現,也為雕版印刷提供大批書稿來源,是圖書印刷業得以持續的重要因素。 
 
明 初對書籍有各種鎮壓,但嘉靖年間之後,箝制較鬆,私刻書立即大興,也相對鼓勵許多小說及學術著作的相繼印刷出版。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 記》、《金瓶梅》等。學術著作方面,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等,另外也有美術、戲 曲等相關著作。大量著作的問世和出版,更加快了印刷業和印刷技術的改良與開發。 
 
13.明代刻書特色
印量超越前期
 
宋、元時期印刷的書籍,特別是儒家經典,大部分在明代都有翻版或重新雕版印刷,甚至有不同的版本問世的盛況出現。再加上新出版的當代各種著作,其印刷的品類和數量,已遠遠超過宋、元時代。
 
這般龐大的出版數量,定有相應的印刷規模。明代政府,從中央到地方,都建有一定規模的印刷機構。地方上也有相當數量的書院、家塾,進行書籍的印刷。隨著印刷業的發展,同時帶動了造紙業和製墨業。
 
技術發達
 
明代是我國古代印刷發展的高峰時期。在一些印刷集中的地方,已經出現較明確的分工,過去自印自銷的生產方式,已由專業的書商所取代。而傳統的家庭印刷作坊,至明代也開始分工,雕版、印刷、裝訂分別有不同的負責處。
 
讀者群擴大
 
為 滿足社會低層人民的要求,一些出版印刷作坊,編印大量的通俗讀物。配有大量插圖的平話、小說,受到農民和市民的歡迎,也擴大了書籍的發行量。一些儒家經 典、歷史著作,往往也以通俗化的形式出版印刷。而一些啟蒙讀物,更是遍及千家萬戶。明代書籍的普及程度,超越了之前的朝代。
 
政府印刷部門
 
明政府十分重視印刷,最大的印刷部門是司禮監和國子監,此外如禮部、戶部、都察院、大理寺、兵部、工部、欽天監等部門,也都從事印刷。
 
後世評價
 
嘉靖後,明代私刻書遠勝以往的任何一個朝代。但也因為坊肆林立,品質不如宋元刻本,不但校刊不夠精細,許多書籍甚至遭擅改內容與書名。因而有一說:「明人好刻書而古書亡。」
 
14.藏經的刻印
 
在明朝政府的印刷中,佛經的刊印規模也是很大的。明初在南京刻印的《大藏經》,就是當時最大的印刷工程。它開雕於洪武五年(1372年),永樂元年(1403年)完成,共六百三十六函,六千三百三十一卷,版木多達五萬七千一百六十枚。採用「經折裝」。鄭和曾出資印造十部,入南北各大寺及其家鄉雲南五華寺。這部藏經刻於南京,也稱為《南藏》。
 
繼《南藏》後,永樂八年(1410年)在北京又刻印《北藏》。《北藏》的全名為《大明三藏聖教北藏》。開雕於永樂八年(1410年),完成於明英宗正統五年(1440年)。及之後刻於杭州的《武林藏》,這是最初刻成的方冊藏經。
 
用西藏文刊印的《藏經》明代稱為《番藏》,永樂、萬曆年間都曾刻印過。
 
明代皇帝有些崇奉佛教,也有些崇奉道教,因此,《道藏經》的刻印,在明代也有很大的規模。
 
15.紫柏大師倡刻的藏經
《嘉興藏》別稱最多
 
當年紫柏大師發願刻方冊藏經,其弟子密藏道開接續,之間許多法師及居士援助,共相倡舉完成的,就是所謂的《嘉興藏》。因刻於明代萬曆間,所以又稱為《萬曆藏》。此是私刻大藏。
 
此藏創刻於五臺山,後因交通不便,氣候奇寒,移至杭州徑山寂照庵繼續,直至清嘉慶年間才終止刊刻。
 
由於木版於五臺山刻好後,再運至浙江嘉興楞嚴寺流通,因而稱為《嘉興藏》或《楞嚴藏》。雕版存貯於浙江徑山寂照庵,亦名《徑山藏》。
 
此外,黃檗隱元曾贈送一套給他的日本弟子鐵眼道光,鐵眼在日照本複刻,即日本佛教史上的《鐵眼藏》。當時日本佛教界以為該藏是明代唯一的藏經,便直呼該藏為《明藏》。 
 
《嘉興藏》是方冊藏經
 
《嘉 興藏》為方便持行流通,裝幀方式一改傳統「經摺裝」為「包背方冊裝」。而其在開刻之初,便立下嚴格刻藏規則,關於取工條件、用工銀兩、檢查制度等皆詳細規 定,確保成書品質,促使各寺院紛紛將其師祖著述刻印入藏。因此,成為明末清初的佛教史料大集成,其中有許多是其他藏經未收的獨家,在保存佛教文獻上居功厥 偉。
 
另外,《嘉興藏》還收有大批藏外典籍,如文集、雜集、經論註疏、老莊周易的註釋及若干難以分類的新著,對明末清初佛教的研究是最佳資料。 
 
16.明代書籍版式及裝訂
插圖本盛行
 
插圖本到了明代愈來愈盛行,特別是文藝類和科技類的插圖,成為書籍的主要組成部分,更便於讀者的理解。
 
明末因有一批圖版雕刻高手,提高圖版質量;再則,出現一批著名畫家參與畫稿,提供高水準的原作;三是出版印刷業的發展使競爭更為激烈,促使出版印刷者在提高品質,增加種類,改變版面上下功夫。大量插圖本的出現,就是在這一環境下逐漸蓬勃發展。 
 
版權頁與廣告
 
在書籍的前後刊印版權和廣告,宋代就已出現。到了明代,在坊刻書中,刊印版權和廣告愈來愈多。所謂廣告,即刊印本字號的地址及所印書籍的目錄,以擴大自己所印書籍的銷量。
 
所謂版權,其內容多為「不許翻刻」、「不許重刻」、「敢有翻刻必究」、「翻刻千里必究」等。
 
至於標點符號,在宋版書中,偶爾也出現過斷句符號。在明代的刻本中,符號使用的愈來愈多,但很不統一。
 
明代書籍裝訂方式的變化
 
歷代各種書籍的裝訂形式,在明代都有使用。最流行的是「蝴蝶裝」和「包背裝」,「卷軸裝」較少,「經折裝」則主要用於佛教經卷。
 
「包背裝」是明代最流行的裝訂形式。其中經廠本、藩府本和各地的坊刻本,幾乎都用「包背裝」。
 
「線裝」是明代興起的一種新的裝訂形式。北宋時就曾出現過線裝書,到了明代,這種裝訂方式才逐漸推廣開來,並逐漸成為主流。線裝書的好處是可以將一部書的數冊,裝於函套,便於保管和閱讀。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