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075 期
2003.09.20
班迪達尊者 著 / 鐘苑文 譯
維持心的平衡:禪修心鑰修習七覺支的方法:第 2 覺支 擇法
擇法是審查「法」
我們說心被黑暗籠罩,一旦觀或智慧生起,光明便會來臨。光明使得名色顯現,讓心可以清楚地看見它們。就如在黑暗的房間中,給你一支手電筒,你便能開始看到房間內的東西。這意象說明第二覺支——「擇法」(dhammavicaya)。
「擇法」一詞也許需要加以解釋。在禪修中,它並非藉著思考過程來完成,而是直覺的——一種有辨識能力的慧,可辨別法的特性。巴利語vicaya通常譯為「審查」(investigation),也是「智慧」的同義詞。因此在修觀中,真正的「擇法」不可能什麼也未揭露出來。當擇法出現時,審查與智慧同時生起,兩者是一體的。
我們要審查的是什麼?要研究什麼?我們要審查「法」。「法」有許多涵意,且是個人可以親身體驗的。通常「法」指的是現象、名與色,同時也意味支配現象運作的法則;而「佛法」則特別是指佛陀的教誨,佛陀了解「法」的真正本質,並幫助他人追隨他的道路。依據註釋書的解釋,「法」在審查的情況下別具意義,它是指每個所緣中所呈現的自相或特質,以及與其他所緣共通的共相。因此,在練習中,我們必須去發現自相與共相。
擇法的特相、功能、現起與近因
(特相——了解「法」的真正本質)
擇法的特相,是經由非智力研究的辨析、分別,以了解「法」真正本質的能力。
(功能——驅走黑暗)
擇法的功能是驅走黑暗,當它出現,覺知的領域將變得明亮,照亮觀察的所緣,心便能看到其特相,並洞悉其真正的本質。在更高的層次中,它有完全移除黑暗籠罩的功能,讓心得以通達涅槃。那麼,你會明白,擇法是練習中非常重要的覺支。當它微弱或消失時,就有麻煩了。
猶如走入漆黑的房間,你會感到許多疑惑:「我是否會被什麼絆倒?撞到小腿?撞到牆壁?」你的心非常困惑,因為無從得知房裡有什麼東西,它們又位在那裡。同樣地,當擇法消失時,行者便處於一種混亂與困惑的狀態,充滿成千上萬的疑惑:「有『人』嗎?或沒有『人』?有個自我嗎?或沒有自我?我是否是一個個體?有靈魂嗎?或沒有靈魂?是否有鬼?」
你可能也會產生這樣的疑惑,而懷疑無常、苦、無我的教導:「你確定每件事都是無常嗎?也許有些東西不像其他那麼苦吧?或許有自性,只是我尚未發現而已?」你也許會覺得涅槃只是老師捏造出的神話,其實根本不存在。
(現起——愚癡的消散)
擇法的現起是愚癡的消散。當擇法覺支生起,每件事都變得明亮無比,心可以清楚地看到出現的東西。清楚地看見名色的本質,就不必再擔心會撞到牆了。對你而言,無常、苦、無我會變得相當清楚。最後,你會通達涅槃的真正本質,而不再懷疑它的真實性。
擇法為我們顯示勝義法(paramatthadhamma)的特性,簡單地說,勝義法即是不藉由概念的禪修,而能直接體驗到的所緣。有三種勝義法——色法、心法與涅槃。
色法由地、水、火、風四界所構成,每一界有其個別、獨特而固有的特性。
當我們說「表現出……特相」時,也可說是「有……的體驗」,因為我們正以身體的感覺去經驗這四界的特相。
地界的特相是堅硬;水界的特相是流動與黏結;火界的特相是冷熱等溫度;風界的特相則是拉緊、緊繃、緊張或貫穿,以及另外屬於動力方面的運動。
心法也有其自相,例如心有識知所緣的特相,而觸心所則有接觸的特相。
請立刻將注意力移到腹部的起伏上,對這動作保持正念,你也許會知道它是由感覺所構成。拉緊、緊繃、壓力、移動——這些都是風界的現起,你可能也會覺得冷熱等火界,這些感覺都是你心的所緣,是你審查的諸法。如果經驗是來自直接的感知,而你又以特定的方式覺知感覺,那麼便可以說擇法出現了。
擇法也能識別佛法的其他樣貌。當你觀察起伏的動作時,可能會自然注意到有兩個明顯的過程正在發生。一是色法,緊張與移動的感覺;另一方面則是意識——能覺知這些所緣,正在注意的心。這是對事物真正本質的一種領悟,繼續禪修,其他的了悟也會隨之生起。你會看到所有的「法」都具有無常、苦、無我的特相。擇法覺支會引領你在本質上與每個名色所緣中,見到這些共相。
隨著對無常、苦、無我的了悟成熟,智慧便能通達涅槃。在此情形下,「法」指的即是涅槃。因此,擇法也同時意指對涅槃有識別力的領悟。
涅槃的特點是,它不具有可感知的諸法所擁有的共相,但有其自相——恆、常、無苦、極喜與安樂。就如其他所緣,涅槃也是「無我」(anatta),但其「無我」的本質與一般諸法的「無我」不同,並非依據苦與無常,而是極樂與永恆。當心通達涅槃,這樣的差別透過擇法——詳細審查且識別力強地領悟「法」——而變得明顯,它已引領我們到達此處,現在讓我們清楚地看見。
(近因——自發的慧)
我們可能會想知道,如何讓擇法覺支生起。根據佛陀所說,只有一個起因——一定要有自發的慧——直接的領悟。為了明瞭這種慧,你必須策動自己的念,敏銳地覺知任何生起的事物,心便能洞察諸法真正的本質,這項成就需要如理作意——適當的覺察。你具足正念地將心指向所緣,然後就會擁有最初的觀——直接的領悟。由於擇法覺支的現起,進一步的觀會自然依序而來,就如兒童從幼稚園到高中、大學,最後畢業一樣。
發展擇法覺支的七種方法
註釋書談到另外七種方法,來幫助擇法覺支的生起。
(一、多詢問)
首先是提出關於佛法與禪修的問題。這意味著要找一個熟知佛法的人,並與他討論。對西方人而言,這第一項要求一定能輕易達到,因他們精通於提出複雜的問題。這是項良好的能力,有助於發展智慧。
(二、保持內、外部的清潔)
第二項助緣是內、外部——身體與環境的清潔。保持內部的清潔,是指規律地洗澡,保持頭髮與指甲的整潔,並確保排便通暢。保持外部清潔,是指穿著整齊清潔的衣服,並清掃整理住處。這會幫助心明亮而清晰,因為當目光落在污穢與雜亂無章的事物上,心便容易混亂,若環境清潔,心就會變得明亮而清晰,心的這種狀態在理想上有助於智慧的發展。
(三、平衡的心)
第三種使擇法覺支生起的助緣,是平衡信、慧、念、精進、定等五根。(參見本刊第73期,頁26-67)其中的慧與信、精進與定等四項是成對的,禪修在根本上有賴於這些成對諸根的平衡。如果信強而慧弱,便容易受騙,或因過度虔誠的想法而迷信,這是修行的障礙。然而另一方面,如果理解力太強或聰明過度,心會變得狡猾並想操縱一切,人會在很多方面欺騙自己,甚至關於真理。
精進與定的平衡也是如此:若過度狂熱與過分努力,心會變得興奮,無法適當地聚焦於觀察的所緣上,注意力會轉移或散亂,而造成許多挫折。然而,過度專注則會怠惰、昏沉。當心靜止,看來似乎易專注於所緣上,但此時可能會放鬆、舒適地坐著,不久便會開始打瞌睡。
諸根平衡是老師們必須徹底了解禪修的一個層面,才能指導學生。維持平衡的最基本方法,以及在失去平衡時重新建立的方法,就是加強維持念根。
(四、遠離愚昧的人;五、結交有智慧的朋友)
第四與第五項有助於擇法覺支的是遠離愚昧、無智慧的人,並結交有智慧的人。什麼是有智慧的人?有的人可能深入經藏,而另一人也許能清明地思考事情,如果你與這些人交往,理論方面的學習定會增強,且會培養出一種哲學的態度,這樣的活動一點也不壞。
然而,另外一種有智慧的人,能給你超越書本所能給予的知識與智慧。經典告訴我們,這種人最低的先決條件,是他必須禪修,並達到生滅隨觀智的階段。如果行者未達到此階段,不消說他絕對不應教導禪修,因為即使與他的學生交往,也無法在他們身上培養擇法覺支的生起。
(六、省察甚深真理)
第六項支持擇法覺支的是,仔細省察甚深的佛法。教導我們去思考某些事,看來也許有些矛盾,基本上,是指從「觀」的角度——蘊、界、根等一切無我,去省察名色的本質。
(七、專注於擇法覺知)
最後一項生起擇法覺支的重要助緣,是全心全意培養七覺支。行者應該永遠喜愛擇法,喜愛直接、直覺的領悟。記得只是禪修,無須合理化或理智化你的經驗,如此你會獲得自己身心的第一手經驗。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