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義大利梵蒂岡行記
宗教交流



3月17日上午,在天主教耶穌會總會與教廷各部會交流,包括了福音傳播部(Dicastery for Evangelization)、主教部(Dicastery for Bishops)、宗教對話部(Dicastery for Interreligious Dialogue),以及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Dicastery for Promoting Integral Human Development)。主要概介近年天主教對諸如疫情、氣候變遷的回應或天主教的領導與管理等,其中牽涉到一些天主教教義思想。有趣的是,這些天主教的神父或學者,也包括隨團的一位台灣籍林之鼎神父,都會適當引用佛教的教理或名相,非常自然且熟悉,如提到苦難與解決的方式,是使用佛教四聖諦(苦、集、滅、道)的分類分析。這與我們漢傳佛教僧人對天主教或西方宗教的陌生相比,確實是落差較大。
 
西方對東方文化、宗教的研究,隨著大航海時代開啟,早就逐漸開始。如在十九世紀率先提出了「宗教學」(science of religions)並確立這門學科的馬克斯・繆勒(Friedrich Max Müller,1823-1900,德國人)他本人的學術領域就是古印度吠陀經典的研究。我認為宗教對話、宗教比較以及對其他宗教的好奇心,相較於佛教,在西方的宗教研究是更普遍的。佛教僧人如果希望能夠站上國際舞台,與世界其他宗教真正有所交流,甚至為解決世界問題共同合作,那麼對於其他宗教教義的基礎認識、神學、哲學、語言等,是需要再加強訓練的。
 
這樣的看法,在下午與天主教宗座天使大學(PUST)交流中更加確認。天主教宗座天使大學,又稱為宗座聖多瑪斯大學,成立於1901年,位於義大利羅馬的一所教廷大學, 由天主教道明會管理,並且是傳統的道明會托馬斯主義神學和哲學的中心。這所大學提供哲學、神學、教會法和社會科學學位。教師包括著名的學者和神學家,並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
 
當天下午,學校請來一些來自亞洲國家的博士生與我們一起交流,有越南、中國、緬甸的學生,他們有些是神職人員,有些是一般學生,也包括一位緬甸南傳上座部的比丘。他們多數研究課題都是「宗教對話或比較」,所要學習的語言,有英文、拉丁文、義大利文等。
 
在這樣一座成立已逾百年的大學校園裡,黑色斗篷與風帽,搭在白色的僧袍外,絡腮鬍的優雅神父,緩緩行步於紅色磚瓦的長廊中。有法師說,就好像親臨電影哈利波特魔法學院的場景。我微笑,佛教何嘗不想建立這樣一座學術氛圍濃厚,有多元化的文化環境,長期栽培佛教人才,只是近代時代動盪,還有佛學院經營不易,一言難盡。神職人員短缺,這問題不僅佛教出現,天主教也面臨同樣的困境,但在這次交流中,談得不深入。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