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四十特輯(下) —香光尼眾佛學院
回到佛制 詮釋戒律



雖然悟因有時會為了因應現代社會的生活狀況重新詮釋戒律,但她終究是保守派。在她教授的戒律課程中,並不提及中國寺院幾百年來遵守的清規。雖然《四分律》在寺院生活規範中享有崇高的聲望,但事實上,它主要還是作為研究和學術評論的主題。由中國佛教界編纂的清規,其實在寺院和出家人平日生活管理上更具有影響力。最早的清規是由百丈(749-814)制訂,他有一句知名格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的貢獻在於將禪宗從其他宗派獨立出來,尤其是律宗。日本學者質疑百丈所制訂的清規是否真的存在,因為與他同時代的人都未提到這部清規;《敕修百丈清規》是後來才出現的,時間比百丈年代晚了五百年。不過,中國佛教界仍視百丈為清規傳統的本源,並聲稱即使無證據顯示這部清規存在,也不能證明當時不存在。
 
依法(Yifa)綜合了各種意見,並總結如下:
總之,百丈被譽為改革禪宗和提倡勞動倫理的先驅,已嚴重遭到現代學者質疑。關於百丈制訂清規的說法引來極大的意見紛歧:有些人認為這部清規存在過,只是後來遺失了;有些人認為只是沒有書寫記錄下來;也有人認為百丈的清規並未以任何形式出現過。我認為百丈可能如同在他之前的許多僧侶般,都曾為僧眾寫下清規,不過,這部清規在當時的名稱也許不是用「百丈清規」這四個字。(釋依法 2002, p.34)
 
大家公認最早使用「清規」一詞作為禪宗僧人規範的,是由禪宗僧人長蘆宗賾(?–1107?)所編纂的《禪苑清規》。依法將此部清規譯成
英語,並指出雖然這些規定源自律藏,但包含許多律藏中所未見的中國元素:
值得注意的是,《禪苑清規》和遵循《禪苑清規》的禪宗條規也包含原本律藏的外來元素,並融合中國朝廷政策和傳統的中國禮儀……其中也包括廣為流傳的中國習俗,例如中國茶道的規矩,大體上是直接仿效儒家《禮記》中的範本,還有方丈室和法堂的布置,以及住持在法堂開示的相關儀軌,明顯地來自皇宮的禮節。總之,在徹底研究禪宗叢林的規矩後,會發現它們雖源自律藏,但也融合了中國文化和社會習俗。(釋依法 2002, p.98)
 
也或許是因為如此,悟因認為她應該教導學生《四分律》,而非中國的清規。
 
因此,當有人說:「你應該先講百丈清規!先講隨方毗尼!」我會回答:「百丈清規歷代已經更改很多次,要講那一個版本?」再說百丈清規裡,很多儀規已經更改得面目全非,例如裡面有對帝王聖壽萬歲的祈願,這是顯示國家帝王權力統治下宗教教團的儀禮。那要講什麼?還是先回到佛制,佛教源頭在佛陀,這是放諸全世界的佛教都相同的,凡是比丘尼都不可不知道的。(《香光莊嚴》2004,78:93)
 
儘管悟因質疑清規,但她仍推崇百丈的格言,同時她也對其提出獨特的新詮釋:
所謂「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仍然適用於今日,仍然可以作為今日佛教僧侶的箴言。關鍵在於:「作」些什麼?—教書?下田?弘法?寫作?辦雜誌?著作?領眾?—在不忘回應時代脈動的前提下,一切都以三寶為主;以佛教為主;以發菩提心為主。不是為討生活。(《香光莊嚴》2005,84:25)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