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過,就是最幸運的了



本期《法華經》講釋的主角,不是釋迦牟尼佛,而是提婆達多與龍女。
 
龍女才八歲,作為女性與小兒的形象,龍女面臨兩個質疑:一是成佛是無量劫難行苦行之事,八歲的小孩如何能「須臾」完成?二是佛陀曾說女身五障(包括女身不能成佛),如何「女身速得成佛?」而提婆達多是佛教最為著名的「惡人代表」,據律藏以及相關經典的記載,他攻擊傷害佛陀、參與政變、背叛僧團、另立教派(宗派)。但是,《法華經》不提他的那些惡事,強調提婆達多是佛陀的善知識,未來也將成佛。
 
善惡、大小、老少、男女、長短、先後,乃至感受情緒上的苦樂、喜惡、平安恐懼、友好憤怒……都是二元性的,也都是人們對現實有限而偏狹的一種「分別相」,是造成生命無法「如是如實」的原因。那麼,是要解構一切嗎?要推翻一切嗎?請多多琢磨悟因長老尼本期講釋,相信會有很不同的體悟。
 
今年,香光尼僧團出版兩本比丘尼戒相關書籍:《甘於淡泊:四分比丘尼戒講記》,是悟因長老尼對比丘尼戒既符合佛陀制戒精神又調和現代作法的講解;另一本則是針對多種四分比丘尼戒本的對照(《四分比丘尼戒文對照》)。歷來對尼戒的研究與著述是不足的,甚至將比丘尼戒只作為比丘戒的從屬而顯得內容貧弱。本期專欄〈沙彌尼戒文及其選擇〉的文獻對比,更映照出尼戒長期所受到的忽視。我們應當將佛教七眾都作為佛教教團中不可或缺並具有獨特性的存在,這確實是「分別相」;但正法久住需要七眾和合,給予教團每一份子修學相應的關注與協助,卻是必須的。如何行之?讀者仍可以從本期《法華經》的講釋中得到啟發。
 
佛陀曾再三暗示阿難:「我精修四神足,如果有意願,是可以多活好多好多年。」阿難聽不懂,沒有請佛住世,佛陀就宣布涅槃。想像一下,阿難跟著佛陀學習,總是在《法華經》那時空折疊的無限可能的無限存在中,不斷突破生命的框架—生死與來去,阿難自然不會想太多。那麼,阿難在這裡所錯過的,就不是佛陀生命的時長,而是當下與佛陀內心的呼應。—此時此刻,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侵噬你我,與你們身邊的此人此心,在相照應相呼應間,不錯過,就是最幸運的了。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