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總是可以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一位荷蘭學者在其田野紀錄描述:許多西方朝聖客上喜馬拉雅山的寺院修行,他們總是全心仰望高座的喇嘛高僧,輕蔑整日忙於服務朝聖客飲食住宿的阿尼們—她們懶惰,不專心修行,經典一問三不知,還在廚房裡唱歌遊戲。這些阿尼們則羨慕西方朝聖客可以接受上師完整教導,受人尊敬;自己遵守寺院規矩,卻只能為客人食宿忙碌。於是,阿尼們發願一定要往生西方(the west),或者學好英文跟著朝聖客去西方世界學佛,並受人尊敬。
 
清末民初太虛大師曾有感而發,在《復香港女眾書》中提到:「業報的當相,人是人,畜是畜,男是男,女是女,凡是凡,聖是聖,如何妄執平等!……佛制不平等的尼戒,卻是改革業報使能平等的方便,尼便是從受佛制不平等的尼戒而成的。爾等空慕平等……佛說女子為尼,減損佛教,是這世界共業報中的真確事實。就現存世上的佛教現狀,西藏、緬甸、錫蘭、暹羅無尼,佛教較純盛;漢地有尼,佛教衰亂,廣東多尼,佛教尤頹敗。」
 
太虛大師沒料到,傳承其理念的人間佛教,在廿一世紀的台灣佛教得到實踐,蓬勃發展;而且,台灣佛教比丘尼人數比例之高之傑出,更是人間佛教踐行的鮮明標識。同時,台灣佛教比丘尼還積極協助建立其他佛教傳承的比丘尼僧團,改善尼僧的生活、教育與弘法空間。
 
國家、種族、物種、性別等「業報相」是不同,如何談「平等」?聯合國發佈《中文性別包容性語言指南》裡提到,如何判斷歧視性語言?就是「轉換性別」:將句中的男性改為女性或女性改為男性,看是否奇怪?如「女強人」換成「男強人」,「女學者」換成「男學者」,不如說:「這是一位企業家」、「這是一位學者」、「他/ 她是一個強人」。—物種、男女、階層等差別,很多是社會建構的結果。因此,變換視角能幫助我們自我反省,重新去認識世間的複雜與多元,並在碰撞與交流中,實現生命的昇華與揚棄。
 
本期專輯《法華經.方便品》:「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一切法性空,每個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專欄是香光尼僧團四十年來,尼僧教育與信眾教育的落實與成果。香光尼眾佛學院創辦人悟因法師五十年前一句自問:「為何天主教修女可以辦學校當教師,比丘尼卻不能?」—還是對自己與未來懷抱著信心—人的處境永遠存在「別的出路」,絕不是「別無選擇」,你總是可以「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