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因法師講《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上)
‹ 12 › 以佛知見 示悟眾生



【經文】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講釋】
佛教整個的系統,就在處理佛的知見。佛的知見,就是眾生現在身心所擁有的知見,無二無別,不是還有另外第二套,這是平等的,不是只有佛陀才具足。
 
然而差別在於,眾生還是各自用自己的知見去思量分別,所以同樣東西,所見、所想的角度跟智慧的深淺,就各有不同了,有的是用智慧看,有的用分別心看,有的用得失利弊去盤算,佛性就被蒙蔽了。
 
頓悟與漸悟
「悟入」是弟子的責任,佛陀開示之後,有的弟子是立刻頓悟,有的弟子是慢慢漸悟,還有的是根本不悟。因此每個人速度不同,方式也各不相同。
 
開悟有很快成就的,像六祖惠能大師,本來是一個柴夫,有回他挑著柴火到山下去賣,買家收了柴火,正要算錢給他時,六祖聽到念經的聲音,一聽就懂了。後來他追隨五祖弘忍大師,一心「惟求作佛」,當弘忍大師為他講《金剛經》,講到裡頭的句子:「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師當下就開悟了,這是「頓悟」。(1)
 
「漸悟」則是反覆熏習的過程,一次聽不懂就兩次、三次反覆聽。每個人的根機不一樣,如同大家來讀佛經論,就像種下了一顆種子。起初發了一個善念,透過知見種下善的種子,而修法就像澆水灌溉,能讓它持續成長茁壯,抽枝開花結果,直至成佛。
 
調整自己的身心與磁場
佛是已經成果成道,在「果位」上,我們所在的則是「因位」。因位是什麼?就是還在原地,對自己的知見看得不很清楚,也不是很能掌握。所以「開佛知見,使得清淨」這句經文,正是佛陀期望我們的知見、方向,能夠清淨、清澈。
 
「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就是知道方法、進入道路,同時也能夠受用,調整自己的身心,知道怎麼調整自己的磁場。「道」的意思就是磁場能夠相應,才能夠產生正確的受用—是相應法。
 
珍惜聽聞佛法的因緣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皆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這裡的「菩薩」泛指所有眾生,佛陀心心念念的,就是教化尚未成佛的每一位菩薩,無論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對佛陀來說都是菩薩。
 
「教化」也就是前面所說的「開示」,佛陀全心全意教化眾生,「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儘管我們是藉重父母的因緣讓我們來到世間,但是思想的型塑、人格的完成,還是要從自己的內在身心再發展、再引導。
 
佛教的修行,就是珍惜自己此刻聽聞佛法的因緣,看待世間眾生,無論好人、壞人,都相信他們絕對可以成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可成佛」,即使他現在還在起步,即使還有迷惘,但都有成佛的可能。
 
(1)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1:「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
軀,當如是乎!』乃問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祖以杖
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
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
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
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即名丈夫、天人師、佛。』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鉢,云:『汝為第六代祖,
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大正藏》冊48,第2008 號,頁349
上12-25。)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