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要發菩提心
回到經教與生活



在生活中驗證自己的信仰
我們撥出這段時間放下平時的作務,全天在禪堂裡禪修,這是密集修行的模式,但我們不可能一直都在禪堂,還是要回到生活的世界,在行、住、坐、臥中去體會與檢證自己信仰的世界。對佛陀的教法,我聽聞到多少,了解了多少,有什麼是自己可以受用的,這才是比較重要的。一方面檢證經典,一方面檢證自己的體會,不是只有在禪堂裡參禪或觀息,還是要回到生活。
 
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中有一段話:「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這意思是說,我們無論是在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之中,只要能體會到自在安然,那都是禪。也就是說只要我們的身心能夠自在,念念了了分明,你要打坐,或者不一定打坐都無妨。因為你身體雖然維持著打坐的姿勢,但是頭腦一直昏昏沉沉,似睡非醒,心頭一片渾蒙,那麼即使腰不痠、腿不麻地坐上幾個小時,也是徒然。
 
其實生活本身即是禪,問題就在你是否能掌握自心,能攝持心而不散亂,不受煩惱的障蔽。若能如此,你在吃飯、睡覺、走路時都是在禪中,洗衣、拖地、上班工作都是禪,你會愈來愈清楚自己最想做什麼,想實現什麼,想完成什麼,儘管還沒有完成,尚待圓滿,但還可以不斷地再學習、再修行,生活與修行的一體不就是這樣嗎?
 
所以,不是禪修以後,其他的事就可以全免了,大家的執事還是要照做,煮飯的不能漏掉一頓飯,洗廁所的照常清洗,拖地仍然不能免除,生活中處處都是你修行的機緣,不都是這樣嗎?只要我們心念清明,又何必抗拒生活中的瑣事?
 
更何況世間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如果我們隨著個人的喜厭而喜好這個、厭惡那個,內心充滿矛盾,又如何能自在安然呢?把每一件事情提起來,去接受它,去體認它,面對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這才是修行的態度。
 
依經教而修行
大家都期望明心見性、證悟佛果,但修道的過程畢竟有其次第與階位,不是一蹴可幾的,在過程中每個人所見不同,所證悟的境界也有高低,但什麼樣的境界才算是證果呢?這些都還是必須要回到經律去驗證。佛經要結集,不斷地研究、辨證、翻譯,就是希望我們有版本可以對照,找到佛陀開示的原義,建立起正確的知見,而能依教奉行。
 
一般說三寶中法寶的分類有教、理、行、果四種。「教」是指佛陀的言教,「理」是指教中所說的義理,「行」是指隨順義理而修行,「果」是指由於修行而獲證道果。修證的次第即是依教詮理,依理起行,依行而證果。也即是從教導入禪修,也有的從禪修印證教理。
 
佛法之所以能傳播二千五百多年至今不墜,便是有依教奉行、發心修證的人,不斷孜孜矻矻地將自己驗證的成果,代代傳遞下來,我們才得以看到純正的佛法。如果沒有經典的印證,我們又如何得知自己是否走在正道之上,又如何有信心將此教法傳遞出去?
 
將佛法變成是真正活的經典,你讀得懂,知道它說什麼,同時不斷地在生活中驗證,這才是真正的修行。而不是今天禪坐結束,覺得身體很累,回去大睡一場,然後全部都還給師父……。
 
想要讓佛法久住世間,修行人就要放下個人的小我,不是為個人的小利而修行,而是為了安樂利益眾生。同時也不是只有在禪堂內打坐才叫禪修,生命所呈顯的一切都可以是禪修。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