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因法師講《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上)
‹ 3 › 諸法實相 十如是



【經文】
「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講釋】
「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這段文字主要點出「諸法實相」的「實相」二字,凡是成佛之人,就已究盡諸法實相,透徹諸法底蘊。
 
法的實相 就是「十如是」
什麼是「諸法實相」?「諸法」就是世間、出世間的一切萬法,「實相」就是真實的狀況、真實的體相。我們聽聞佛法,正是追求實相,開悟實相。
 
「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如是」意為「就是這樣」,如此這般的存在。這「十如是」,正是佛陀教導我們,每件事,每個法,都可以用十個面向來看。
 
就如同佛陀在《法華經》不斷強調的,佛和眾生在本質上是平等一致的,廣大的知見不是只有佛陀才具足,大家也都有。從「十如是」看待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能讓我們看事情,若事、若理的面向變多、變廣,把界限打開了,世界自然就既深且廣,以定以慧即能契入佛陀智慧,究盡諸法實相。
 
一、如是相:外顯的相貌
「相」是可以辨識的外相,佛教有十法界,即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畜生、餓鬼、地獄、阿修羅,這十法界有四聖及四凡的眾生,都有不同樣貌。
 
若眾生類中,以人為例:氣質會影響相貌,學佛之人業行若較有善根,也會顯露溫文儒雅之相。但人們在不同心境、念頭,也會呈現不同的相,例如傾向貪欲或多瞋恚或多癡惱的人,就各有不同的相貌,其差別還是由內而呈顯在外的。
 
二、如是性:內在的性情
「性」是一個人的內在,「相」是外顯的,「性」是內在的。
 
十法界裡,每個法界都有不同的「相」,也有不同的「性」。有人說,一樣是在圓桌吃飯,其業行之不同在:天道的眾生會先挾菜給別人;而餓鬼道的眾生,會搶著把菜攬到自己這邊。又倘若是兩隻狗在一起各吃各的,那較強勢的老大,會先檢查另一隻的碗,再回去吃自己碗裡的食物。從外相就能看出心性的占有跟貪婪。
 
我們常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有的人平時表現得溫文儒雅,卻常酒後亂性,發脾氣打架,這是酒性不佳、酒品不好—外相還是同一個人,但「性」已經藏不住,露餡了。
 
三、如是體:身心的體質
「體」是體質、身心,從地獄道乃至佛界,會讓我們顯現出不同的體質。
 
人類、飛禽、走獸各有不同身心體質,而眼、耳、鼻、舌、身、意也會隨著境界不同,互有不同,像天道眾生壽命長,有德才能生天,而且色相也莊嚴,至少有修戒行,之所以如此,最主要是每個人所造的業就是不一樣。
 
業有福業與惡業,以及佛菩薩出世間的聖業,又稱之為福德智慧。如阿彌陀佛發的聖行,已成就的福德智慧、願力,當我們的信願力與佛相應時,阿彌陀佛的福德智慧也可以借我們用。就像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發願建立的極樂世界,只要具足條件的眾生就能往生彼佛國土。
 
四、如是力:潛在的力用
「力」是力用,每一個眾生,都有潛在的作用力、影響力。
 
若你願以菩薩心腸—發菩提心為人服務,影響力就會源源不絕。就像我們講經的空間,眾人齊聚,有菩薩發心來改善整個空間的空調系統,改善後空氣品質變清新、流動變好,環境更加舒適,大家坐了安然舒服,聽者講者皆精神飽滿,這即是發揮自己的影響力修供養。
 
五、如是作:潛能展現的作為
「作」是「作為」,我們常說「有情眾生」,每一個生命都「有情」,有情就有外顯的動能,所以,人的身口意一直在動,造作許多善惡作為,這叫「如是作」。
 
「業」的梵文是karma,也就是「造作」。心量有多大,造作就有多大。善心有善心的造作,惡心有惡心的造作,也有不知所以然的造作,叫「無記性」。
 
無記性是什麼呢?像我們在加護病房的親人,他那時候不會造業,但若我們得要決定他的生死的時候,這就會成為我們加在他身上的造業。
 
六、如是因:熏習不斷的原因
「因」是原因,也稱為習氣、習因。
 
「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這三者構成「業」產生的體質、產生潛在的力用、產生行為,也種下了「因」。
 
每個人都選擇性攝取與自己相應的事物,我們常說一對夫妻有「夫妻臉」,因為彼此習氣相吸,結為配偶。習氣不只是這一輩子的因緣,每個人都有內在看不見的種子,「因」就是自己善惡的種子。這種習氣,可以延續很久,熏習不斷。
 
七、如是緣:各有緣起 助成習因
「緣」是助緣,從地獄等三惡道乃至人或天道眾生,各有助緣促成如今的習氣。
 
緣在哪裡?在不知不覺裡。一位居士跟我說,讀幼稚園的小孫子,回家竟跟阿嬤講了粗話。明明一家人從來不說粗話的,於是阿嬤又驚又氣問:「你怎麼說出這種話?」小孫子說:「晚上睡覺時,天天都會聽到呀。」原來,他們家旁邊的小公園,到了晚上總會聚集很多人喝酒聊天,言談中不免帶些髒話,孩子晚上靠窗睡,不知不覺受到熏習了。
 
助緣,說明了我們熏習的環境因緣,即使阿嬤一直跟孫子說:「以後不准講!」但這些話已經進入孩子的八識田中,不知哪月哪日,又會突然冒出來。這時,阿嬤來問我:「師父請幫我看看,什麼時候搬家最好?」我立刻說:「孟母三遷,哪一天搬家都很好!」
 
八、如是果:行為的結果
「果」是結果、習果。習氣產生的行為,過了一段時間,出現結果,有時也形成一股隱形願力。
 
善因生善果,惡因生惡果,與它同類的事物會接連出現。行為出現後,它的力量不會消失,會形成一股潛伏的力,藏於身心,此即種子。好比爸爸看了不好的影片,沒想到孩子在一旁有樣學樣,跑出不適當的言行舉止。由此可知,「果」是習氣而產生的結果,隨著習性累積,逐漸形成人的性格,也就是「結果」。
 
九、如是報:延續前因前果 而得報
「報」是酬報、報償,是結果的具體顯現。
 
比方我們工作獲得報償工資,但報償不一定是錢,可能是物品的酬賞、一餐之食,或是別人向你說聲謝謝以表誌謝,這都是「報」。
 
十、如是本末究竟
「本末」是指從一開始的「如是相」到第九個「如是報」,這九個「如是」環環相扣,它們的次第、前後、本末、始終,都是本然、真實的狀況,就如同中國儒家所說:「事有本末,物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佛說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國土,在廣大的世界中有無數生命,不是只有自己一個人,群體的組成就是這麼的豐富,才能構成為生命豐饒的景色。佛陀以其廣大知見,看十法界眾生,就如同觀看手掌中的菴摩羅果,也像在觀看手中的掌紋。他清楚知道,眾生都有它獨特的生命狀態,這是本然狀況的不同。(1)
 
同時,眾生雖然不同,卻也都具足十個實相的面向、具足佛的知見,彼此相互依存,互相影響,互相需要,各自在自己的生命歷程中,開展出壯麗跌宕的可能性。
 
(1)《大方等大集經》卷6:「以是持力,能知過去諸佛世尊壽命種姓,亦知過去菩薩、聲聞、辟支佛等,一切
眾生業果神通;亦知過去所有諸劫,有佛出者、無佛出者,及其名字,淨以不淨、若廣若狹、若麁若細、若微塵等,若倒若順,於如是等悉得了知,如觀掌中菴摩羅果。」(《大正藏》冊13,第397 號,頁36 下1-6。)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