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心動念 常行不輕
9行菩薩道

「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 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 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而是比丘,不專 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眾,亦復故往禮拜讚歎而作是言: 『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常不輕」特殊之處,在於他是行菩薩道的比丘。我們一般稱在家修行 者為在家菩薩,出家修行者為聲聞眾,其實菩薩應是指發菩薩心、行菩薩行的 人,不僅要自利,還要利益世間,包括出家與在家眾。而現在這位主角是出家 比丘。
 
身分不同,利益世間的層次也不同。常不輕菩薩是比丘身,為聲聞眾, 卻發了菩提心,是發大心的菩薩,他的動作表現出與其他出家人不同,遇到比 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不論出家或在家,他都禮拜、 讚歎,同時說:「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
 
「所以者何?」為什麼常不輕如此讚歎四眾?甚至口中還說著「汝等皆行 菩薩道,當得作佛」。
 
菩薩道  所作所為與菩提心相應
什麼是「行菩薩道」?所作所為與菩提心相應,每一個動作都是菩薩道, 所以「當得作佛」,將來要成佛。「當」是「未來」之意,這是未來式。
 
各位確實是菩薩,我們信仰佛陀,接受三皈、五戒,學習佛陀的教法。佛 陀的教法在菩提伽耶的大門口,立下舉世的標竿:「人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 血統,而是來自於對世間的善舉,對道德的踐行,對信仰的提升。」
 
信仰必須堅定,也需要提升,否則會因無知而產生遺憾。
 
有天剛好是保生大帝的聖誕,附近的廟宇一直放鞭炮,一位居士對我說: 「師父,只要人家放鞭炮,我就很難過」
 
我問他:「為什麼難過?」
 
他說:「以前我家附近因為酬神放鞭炮,家父出去看熱鬧,他不知道應該 站在上風處,吸進許多有毒煙霧。父親覺得頭暈,回家後竟就此辭世。鄰居還 風涼的說:令尊羽化成仙啦!」
 
他繼續說:「我不這樣認為,往後只要有人放鞭炮,在爆破聲中夾雜著濃 煙,我就會悲從中來。」
 
後來這位居士總會多做善事、積累功德,回向給父親,彌補遺憾。聽完這 位居士的故事,讓人更加感慨地問社會、也問自己—我們的信仰究竟什麼時 候能提升呢?
 
常不輕菩薩的修行法門
常不輕菩薩的行門功課、修行方法跟別人不太一樣,「不專讀誦經典,但 行禮拜。」他既不是專修廣讀經典,而是到處禮拜、讚歎人家,這些禮讚的對 象,不只是近處或眼前,而是「乃至遠見四眾,亦復故往禮拜」,即使遠遠地 看到四眾,仍會刻意趨前禮拜和讚嘆。
 
依戒律,所在之處,有大德在弘法,若是不去禮座親近,不去聽開示, 是犯戒的。早期確實是如此,長老法師移駕來附近道場說法,是多麼難逢的機 會,當然要穿袍、搭衣、持具去頂禮。尤其是受戒的戒師,受法的長老,一定 會去請法,他們住世時,我年年都會去頂禮,但這些大德陸續圓寂,加上現在 台灣弘法普及,聽經聞法活動很多,風氣已轉變了。
 
常不輕比丘遠遠見到,還會特地跑去頂禮、禮拜、讚歎,同時說「我不敢 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他抓住任何一個弘法授記的因緣,「我不敢輕慢 你們,你們都要成佛的」,當我們在頂禮大德的時候,這一句話輪不到我們晚 輩說,但這是常不輕菩薩的修行法門—為眾生授記成佛。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