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091 期
2007.09.20
編輯組
這樣讀明朝:20個你不可不知的明代佛教明代佛教概況
17.士大夫學佛概況
明代的學佛居士,多為士大夫階層。他們因讀書而為官,由儒家思想啟蒙,甚至還曾經接受過排佛思想。但隨著社會經濟、思潮的發展,加上王陽明及其學說的流行,帶動了士大夫的學佛風潮。他們的思想仍出入於儒、釋、道三教,富有三教同源的特色。
居士分佈地點
顧炎武的《日知錄》卷十三〈士大夫晚年之學〉中,曾就當時士大夫的宗教信仰,說了:「南方士大夫晚年多好學佛,北方士大夫晚年多好學仙。」可知明末清初江南士大夫的宗教信仰,大體比較傾向於佛教。
特別是在出身於浙江餘姚的王陽明,他影響了江南一帶士大夫的思潮,也連帶掀起了士大夫學佛的風潮。加上明末四大師都在江南一帶活動,讓佛教在明末的士大夫思想界,占有一席之地。
不只顧炎武有這樣的觀察,袁枚居士(1716-1797)在他的《小倉山房尺牘》亦有「札尾又云:今士大夫靡不奉佛」之語。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明末清初江南士大夫的宗教信仰。而明代的名居士,確實也多分佈在長江以南,集中在江蘇、浙江兩省。
居士大多是讀書人
明 代的學佛居士大多都是有功名的士大夫階級,進士、舉人乃至尚書皆有。所謂「僧而不兼外學者,懶且愚不博;儒而不究佛典者,庸而僻不通。」(幻輪編.《釋鑑 稽古略續集》)可見當時若對儒佛二學不能雙達,便不足論。而居士們是飽讀詩書的知識份子,他們學佛並為佛教經典著述,影響社會風氣甚大。
修行法門以禪淨為主
居士們修行的法門以禪行及淨土行為主流,其中淨土佔大多數。主要是因為蓮池大師取禪淨同歸之說,在杭州雲棲寺領眾結社念佛,許多居士受其教化,致使淨土在明末居士學佛成為一大思潮。
其他如持咒、誦經、禮懺為副行。
常講述、註解的經典
明代佛教教義研究,以《楞嚴經》最盛,《心經》、《金剛經》等次之。而居士們的著作也多是注釋、批解《楞嚴經》、《心經》、《金剛經》。
有關淨土的著作也不少。
著名的居士
宋濂、袁宏道、李贄、焦竑、屠隆等,都對佛學有相當的理解,並且也有許多有關佛學的著作。
而嚴納、虞淳熙、莊廣還等都跟著蓮池大師修習淨土法門,其中莊廣還編有《淨土資糧全集》。
另外,還有如陸光祖、馮夢禎、陶望齡、袁了凡等護持《嘉興藏》的刻印,也對佛教的復興,有很大的幫助。
18.明代佛教外交情況
明代海陸交通皆已便達,永樂年間還曾有鄭和下西洋七次之壯舉。尤其明朝末年,海禁解除之後,文化及宗教活動,便藉著貿易的船隻開始散布開來。中國佛教此時也有對外的交流,跟外界的接觸。
自明太祖開始,便有僧人代表中國為使節的創舉。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命僧人慧曇等二十餘人,出使印度等國,第二年到達僧伽羅國(斯里蘭卡)時,慧曇便於此圓寂。之後,太祖亦陸續派僧人代表出使過日本、尼泊爾等國家。其他國家如印尼、朝鮮等,也有僧人來華。
其中,與日本佛教的往來最頻繁。日本僧人使節來華,與明朝僧人交流互動,回國時帶回大量的中國書畫、詩文等,對推動日本研究中國文化的風氣,有所助益。
19.明代佛教思想特色
明代最流行的思想是三教合一、三教同源。明末四大師也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三教同源、延儒入佛和以佛釋儒的主張。藕益大師還從十個方面對比佛教教義與儒學,表達兩者同歸一轍。因此,雖然明代儒者仍有排佛斥道,但也會相對承認釋道與儒學有共同處。
理 學也深受佛、道的思想影響。南宋陸九淵所開創的心學,深受到中國禪宗的影響,甚至有「九淵援儒入釋」的評論。心學至明代王陽明時大盛,也可看到王學中吸收 佛道思想而創發的部分。而他的學生們,如王龍谿一派,更倡言禪悅,後世更有陸隴其評之曰:「其倡者雖不敢以禪自任,陰和而陽離,其繼起者,直以禪自任。」
另外,像善書、寶卷、功過格等,以及許多佛事儀軌,為佛教團體或高僧所採用,多同時具有佛道的思想,讓佛教更深入普及於社會底層。
而明代佛教本身也是各宗互融。如明末四大師就有倡導禪淨一致、性相融會等思考。就是明初所分禪、講、教三類,至明末,禪教各寺都成了講寺,而明初僧服色有異,至明末也都變成了黑色。因此,或可說明代的佛教以各宗互融為其特色。
20.民間宗教
民間宗教由來已久,明太祖朱元璋即是藉著白蓮教起義而推翻元朝。明朝立國之後,卻對祕密宗教及結社,有許多的禁止規令,防止民眾聚集滋事。但正因如此,佛教也常受其牽連,在傳揚佛法上受到阻礙。
明 朝民間祕密宗教中,較大的派別有白蓮教、羅教、弘揚教、三一教等。這些民間宗教的教義,多融合了道佛以及善惡因果的善人觀念。但信仰更純樸,更容易理解。 參加的信眾多為貧苦的百姓、農民、手工業者等。他們有自己的組織、支派,也有或大或小的結社,有些宗教組織直到現在仍有活動。
其 中的白蓮教,最初是崇奉阿彌陀佛,持五戒念佛,特重不殺戒、不食酒肉、專事潔齋,所以又有稱「白蓮菜」。夜集朝散,行蹤儀式神祕。後來,演變為民間宗教結 社,以往生淨土為宗旨,從崇奉阿彌陀佛逐漸改為崇奉彌勒佛。支派漸多,分布甚廣,元末及明、清時期,都有白蓮教聚眾反抗朝廷的民亂事件。
羅 教又名「無為教」,於明末崛起,盛行於中國社會。教祖羅清的《五部六冊》為信仰的教理根據,並開創以「無生老母」為信仰核心的新教派。羅教一般被視為脫胎 於佛教禪宗,在明末羅祖的苦功悟道的經驗,吸引了佛教與非佛教的民眾。羅教與佛教難分,致使明末許多高僧都出面駁斥、澄清,更可見得羅教在當時代的盛行。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