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闍世王的回首-一輪斜月孤明
從他們的本生,看今生重組、和解的可能性

「我還有機會嗎?我可能不受懲罰嗎?全身長滿了發出陣陣惡臭的膿包,這膿包恐怕是治不好的吧?我可以不下地獄嗎?每次痛起來,那種感覺真像是在地獄裡坐立難安。耆婆醫師,你認為我還有救嗎?我有可能被原諒嗎?」



從他們的本生,看今生重組、和解的可能性
本生
 
本生(闍陀伽),是佛世尊在成正覺前,於過去世時,以種種不同身分,行菩薩道的行為和德業,及弟子們的前生事。(2)
 
依《成實論》:「本生指因現在事說過去事。」
 
佛陀、阿闍世與提婆達多的本生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大富者須檀,他有兩個兒子,長子須摩提(是佛陀的前生),次子修毗耶(提婆達多的前生),在大富者過世之後,由兩子繼承遺產。長子須摩提心想:「如果我分一半給弟弟,那我就不能獨佔全部了嗎!」因此,某日,他誘騙弟弟與他一同出遊至靈鷲山山頂。當他們登上山頂時,須摩提就把弟弟推下山崖摔得粉身碎骨。可是須摩提還是不死心,接著用亂石拋擊屍體,深怕留下活口。一個哥哥竟以如此毒辣的方式來謀害親兄弟,目的只是為了分得更多的遺產。在當時,須摩提就是佛陀,修毗耶就是提婆達多,他們的父親就是阿闍世王,這一世就是佛說提婆達多幫助他成就道業的因緣所在。(3)
 
佛陀與提婆達多的本生
 
提婆達多與佛陀關係親密,他們是堂兄弟,也是師生,雖然世世相隨,卻也回回糾葛。究竟是怎樣的宿習而輪迴不已,作者試著從本生二例了解原因。

前世諍女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富人,他財富無數,他有一個非常聰慧的女兒。他想要將女兒許配給最聰明又有智慧且精通諸經論者。於是他供養了五百人,並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從中觀察。然而他的女兒卻憂心不已,因為這五百人之中,其中之最是一位年高衰朽又面貌醜陋的人。正當此時,有一位聰明博通又善良的美少年自遠方而來,於是,富人因而變掛,欲將閨女許配予美少年。可是,這位博學醜陋的年長者卻非常不甘心,他願以無數家財與美少年換得嬌妻,怎知美少年不肯。因而,他發下毒誓:「生生世世與美少年作怨,或當危害,或加毀辱。」而當時的美少年即是佛陀,年老醜陋者即是提婆達多,而他們倆人所諍之女即是瞿夷(耶穌陀羅),這是他們前世所結怨懟的因緣所在。(4)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十九及《生經》卷一)
 
共命鳥
 
往昔,雪山有一隻共命鳥。共命鳥有兩個頭,左頭曰「法」,右頭曰「非法」。其中一頭常吃美果以滋養全身,然而另一頭卻心生嫉妒,並取一顆毒果進食,遂使共命鳥斃命。臨死之前,右頭鳥「非法」對著左頭鳥「法」說:「當來所生之處,生生世世常常與你為怨,常相危害。」左頭鳥趕忙發願:「願我生生世世,常共汝為善友。」當時,吃甘果以滋養身體的左頭就是釋尊,另一右頭吃毒果而斃命的就是提婆達多。(5)(《雜寶藏經》卷三、〈共命鳥緣〉)
 
提婆與阿闍世
 
阿闍世王昔為阿摩果樹樹神,因貪愛樹果,不捨以果供養仙人;後卻因害怕盜賊砍伐,反將樹果送給竊賊,以求存活。阿闍世王過去世昏昧無知,今世依然不知跟隨佛陀學習,卻受教於提婆達多,兩人一起做了缺乏智慧、害人害己的事情。(4)(《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十九)
 
今生
 
由因緣三生觀點看,藉「本生」已知過去,對現在的連接又如何?

提婆達多為什麼在多生輪轉裡,陷入貪權,惱怒、嫉妒佛陀,以不正當的手段,因著貪瞋癡而有的無名行,因為習性加業影織成的纏縛之網,終不得解脫?

就其習性而言,人言他偏狹、多嫉、殘暴、貪養、爭勝、好名、遷怒、欺騙不實。佛陀說他「人惡心深,其根亦利。」

就其相貌而言,《釋迦氏譜》卷一引《十二遊經》:言「提婆達多,四月七日食時生,身長一丈五尺四寸。」其外貌雖不如佛陀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但也具足三十相。

就根利而言,《鼻奈耶》卷二說他:「十二年誦經學道,稟受教授,無有休懈。於其間聞佛所說經,盡皆諷誦;親近巖穴,無事樹下空處塚間……」。《出曜經》卷十四亦讚歎他:「聰明廣學。十二年中,坐禪入定,心不移易,十二頭陀初不缺減,……所誦佛經,六萬象載不勝。」

就與耶輸陀羅、悉達多的緣分而言,《釋迦氏譜》卷一:「淨飯王為悉達多太子娶妃,悉達多與提婆達多競技,悉達多勝出,取耶穌陀羅為妻。」又,《出曜經》卷二十五:「阿闍世王驅離提婆達多後,他進皇宮欲染指耶穌陀羅,事敗被斥,逐出宮廷。」(6)
 
表列
  頻婆娑羅王夫妻 阿闍世
提婆達多
 人格特質  急躁、不安、迷信  報復、怨恨  三毒熾
 過失  親子關係不佳 犯五逆
 對治之道 懺悔、無我
 受報  夫死妻慟  全身長癰  毒發
 發願  原諒寬容  成為大護法  誠心歸依三寶
 結局  安詳捨報,往生善趣  護持第一次經典結集  得佛授記成佛

 
 
 
【註釋】
(1)《起世經》卷十,阿難和提婆達多為甘露飯王之子;《大智度論》卷三,兩人為斛飯王之子;《釋迦譜》卷一,兩人為白飯王之子。

(2)《佛教譬喻文學研究》,丁敏著,台北 東初出版社,頁70。

(3)《法華經》卷四,提婆達多品淺釋第十二,宣化上人講述,法界出版社。

(4)《普門學報》第十期,〈提婆達多之研究〉,頁244。

(5)《提婆達多》,藍吉富著,東大出版社,頁119。

(6)《普門學報》第十期,〈提婆達多之研究〉,釋永祥,頁227-243。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