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136 期
2020.03.20
釋悟因
起心動念 常行不輕 1妙法成佛
「開悟在楞嚴,成佛在法華」,貫通《妙法蓮華經》為「成佛」二字,全 經共七卷二十八品,有多種譯本,現今流通最廣的是鳩摩羅什在西元402年翻譯 的版本。《妙法蓮華經》傳入中國後,深受重視。隋朝智者大師說:「《妙法 蓮華經》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妙』。」
何以這部經以「蓮花」為經題呢?蓮花長於爛泥,就像人活於世間,每日 面臨家庭、事業、病痛等考驗。蓮花出淤泥而不染,以爛泥為養分,底部的泥 巴愈爛,蓮花開得愈漂亮,猶如人要將所有的考驗都轉化成智慧,才能夠花開 繁盛。
散逸海外的《妙法蓮華經》
清末民初是中國國力非常衰弱的時期,許多外國人到了敦煌,將佛教文物 帶出海外,因此,現在許多敦煌文物還安放在他們國家裡的博物館。
有位竺家寧老師,是研究中國語文的專家,鑽研《妙法蓮華經》的他,十 分感慨,許多經典史料在中國是讀不到的,還得跑到法國博物館地下室申請才 能研究。他歸國後在香光尼眾佛學院上課時,說:「當我千里迢迢到海外看佛 經時,彷彿看到一位老和尚,坐在那兒掉淚,對著我說:你終於來了!」
竺老師又說:「佛經裡的這些字,我們把它讀出來,思考經中義理,轉化 變成我們的營養,引導生命的方向,這才叫做佛經。」
常不輕菩薩與紫竹林精舍有「道」的場,才能稱為「道場」,台灣高雄紫竹林精舍作為道場的根 本、最主要的依據,正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經典之一《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又稱《法華經》,而《常不輕菩薩品》就在《法華經》 第二十品。常不輕菩薩長久堅定信仰的力量,他「心無所畏」,辯才無礙,又 能應機說法,度化四眾。因此在高雄興建「紫竹林精舍」時,我就請常不輕菩 薩坐鎮在大眾常進出的第一入口處。佛教道場鮮少供奉常不輕菩薩聖像,惟獨 紫竹林精舍第一入口處有。他穿袈裟,以比丘身,莊嚴挺立門口。座前不設香 案,所以沒有上香,沒有供果,常不輕菩薩始終接引著有善根的人走進來,成 為成佛道上的道友。
人人都有佛性
常不輕菩薩象徵大眾楷範,勉勵大眾勤學佛道。他提醒我們,「道」要先 建立在「常不輕」上,從「不輕視自己」開始,只要走進來,彷彿是常不輕菩 薩和大家說:「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進來道場的人,每個都是 佛,人人都可成佛,人人都可學「作佛」。
什麼是「作佛」呢?六祖惠能大師初見五祖時說:「我來這裡求作佛。」 這是佛教的最高信仰,也是最高理則。基督教、天主教沒有說:「我們要來作 上帝!」佛教卻說:「人人都有佛性」。
可是,佛性在哪兒呢?佛性「本自具足」,不假他求。不用去找佛菩薩 求,也不會因地域、學歷、年齡、性別、膚色、貧富、職業等差異而有區別。
這不代表此刻即能成佛,而是可以栽培,有成佛的潛能,從身心開始著 手,無論大小事,安頓好自己的身心。成佛之前所有的行為,全都是菩薩道, 無一例外。
每次來紫竹林精舍,我們都先跟常不輕菩薩問好,他在那兒接引每一位進 入佛門、有善根之人。哪怕只是一丁點的善根,甚至剛從地獄出來,這些都是 常不輕菩薩心中所惦記,要接引度化的眾生。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