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
為何釋尊說極樂世界最莊嚴,而向世人極力推薦?



引導眾生專心一意發願求生
大乘佛教主張有十方佛與十方淨土,一切佛所證悟的福德、智慧、大悲、大願是平等的,而每個淨土都是由該尊佛的願力所成,皆清淨莊嚴、功德圓滿。然而,為何大乘經典中,釋迦牟尼佛特別讚歎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且將其視為最莊嚴的淨土呢?
 
這個問題在《灌頂經》中,普廣菩薩也提出來問佛陀:「世尊!十方佛剎淨妙國土有差別否?」佛陀說:「普廣!無差別也。」普廣又問:「世尊!何故經中讚歎阿彌陀剎?」佛陀回答:「汝不解我意!娑婆世界人多貪濁,信向者少,習邪者多,不信正法,不能專一,心亂無志,實無差別。令諸眾生專心有在,是故讚歎彼國土耳。諸往生者,悉隨彼願,無不獲果。」
 
佛陀說十方淨土是無有差別的,為什麼特別稱讚阿彌陀佛土勝過其他佛土?這是世人不懂如來說法意趣的緣故。佛陀之所以形容西方極樂世界是如何莊嚴,是由於人貪著,不能專一修持,為了引發眾生欣仰的求生心,所以說阿彌陀佛土特別殊勝莊嚴,使人能專心一意發願求生。
 
其實,十方淨土皆可隨眾生意願而往生,只要與該尊佛的大願相應,修持其法門,都能往生其國。《大悲心陀羅尼經》也說,持誦大悲咒者「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隨願皆得往生」。《楞嚴經》則說眾生臨命終時「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可見淨土皆殊勝莊嚴,並無優劣的差別,欲往生哪個淨土,端視眾生的意願。
 
善巧接引眾生
按照淨土經典的形容,極樂世界簡直是一個由各式珍寶所打造的極盡「奢華」的「上流社會」,所到之處金光閃閃、貴氣逼人:「無量寶網彌覆佛上,皆以金縷、真珠、百千雜寶、奇妙珍異莊嚴絞飾,周匝四面垂以寶鈴,光色晃曜,盡極嚴麗。」此外,一切物質所需應有盡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無量壽國其諸天人,衣服、飲食、華香、瓔珞、諸蓋幢幡、微妙音聲,所居舍宅、宮殿、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寶、二寶,乃至無量眾寶,隨意所欲,應念即至。」
 
為何阿彌陀佛會創造如此「奢華」的世界,又為何釋迦牟尼佛極力讚揚極樂世界的殊勝,且鼓勵眾生發願往生呢?這是由於眾生的貪欲根深柢固,必須要藉由一個富麗堂皇的世界,來引導生出嚮往之心,進而修學佛道。然而,往生淨土所憑藉的是清淨梵行,卻非貪著心,極樂世界的莊嚴只是佛菩薩接引眾生的善巧方便罷了。
 
而極樂世界各種組成元素皆有其深意存在,例如在極樂世界眾寶中最顯著的即是「黃金」,《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記載:「極樂世界淨佛土中,周遍大地真金合成,其觸柔軟,香潔光明,無量無邊妙寶間飾。」連國中天人都是身皆金色。
 
有人依此解釋說,「黃金」是一種譬喻,暗指淨土天人從身上放射出來的金黃色的純淨光明,遍照其國,使彼世界處處反射出如黃金般的鮮明色彩,成為光明世界,故說「黃金為地」。這是以人類所能理解的意識範圍來說明的,所以,金色並非指黃金財富,而是代表最大的純淨與光明。
 
令眾生生起欣求極樂之心
從法門開顯來看,釋尊度化眾生的法門有兩種,一是「以苦折伏」,二是「以樂攝受」。釋尊宣說極樂世界便是在「以苦折伏」的諸多法門之外,而開示的「以樂攝受」的淨土法門,兩種法門的目的皆在度化於娑婆輪迴的苦難眾生。
 
蓮池大師(1523-1615)在《彌陀疏鈔》中說,諸眾生無量劫以來,沉沒迷失於無明煩惱中,受輪迴之苦,曠劫以來,未曾省覺惕厲,所以釋尊才宣說娑婆實苦、安養極樂的真相,「故示苦樂兩土,爰開折攝二門,激之揚之,俾欣俾厭,勝心既發,淨業斯成。……於是無苦樂中,示苦示樂,苦以折伏,樂以攝受。折則激其頑迷,而令起厭離,攝則揚其懈怠,而俾生欣樂。」
 
釋尊為眾生開示了苦、樂兩種法門,在無苦無樂的法性中,示現苦樂─以苦厄來折伏剛強眾生,激蕩其愚頑癡迷,而令生起厭離穢土之心;此外又以樂境攝受行人,揚除其放逸怠慢,而令生起欣樂淨土之心。這是釋尊善巧方便的度化,令眾生出離三界火宅,求願往生清涼的極樂淨土。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