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個你不可不知的太虛大師
大師的出家與修行



◎出家
「我是一個鄉下貧窮人家的小孩,幼年時父母已不在身邊,性情怯弱且體弱多病,沒有什麼特別的長處可以拿出來說的。」為了避免後人在自己身世上憑空添些神異的色彩,太虛大師在自傳的開頭這樣寫著。
 
太虛年僅16歲時就出家了。年紀輕輕的他,為什麼想出家呢?除了長期跟著歡喜修行(道、佛)的外婆同住,常隨同朝禮佛教名山而欣羨出家人的清閒快樂、逍遙自在外,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卻是想求神通而出家。
 
年少的太虛,對於神、佛還分不清楚。看到師父房裡有本《萬寶全書》,認為這是本學習神通的密寶,每天捧著書練習著所謂的「隱身術」等,因此還惹了不少笑話。「當時,不管受戒、讀經、參禪,都是想得神通。出家的最初一年,是在這樣莫名其妙的追求中。」之後,在親近善知識的學法聽教中,太虛開始認識佛法,奠基修學與思想的厚度與廣度。
 
◎修行—禪律密淨
太虛大師認為佛法的修行不離律(持戒)、禪(禪觀)、密(密咒)、淨(淨土)四種方法。舉自己修行的過程為例,提到:初出家時,從參究話頭及閱讀祖師語錄中漸增疑悶,此疑悶直到循序閱讀《大般若經》而初得悟境時破,可以說因勝解而對佛法產生了確信。
 
當時,有著弘揚佛法捨我其誰的豪氣。但在漸覺身心不入律行後,於普陀山閉關勤修戒定,藉著探究律藏來調整自己的行為,研讀法相經論來整理自己的思想,身心因此而嚴肅有依。「志在整僧制,行在菩薩戒。」便是此時確立的想法,這可以說是修行上由禪而著重律的過程。
 
民國十二年元旦,在《慈宗三要》的序文中,將禪觀歸納於<真實義品>,攝律行於《瑜伽戒本》,特發揮《彌勒上生經旨》,從此,彌勒內院淨土成為修行的專趣。這是由禪、律而淨。幾年後,因為不同的因緣,受習密咒,但最後所歸仍在回向兜率淨土。如此由禪而律而密,最後回歸於淨,可以作為學習四種法門次序上的一個參考。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