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紀行
4敦煌清真寺:阿訇對信仰的堅持



隔天,我們也參訪了敦煌清真寺。據阿訇會長告訴我們,敦煌清真寺前兩年都在修建,最近新建築才剛落成,我們是落成後第一批被招待的貴賓—一群來自台灣的比丘尼。清真寺兩位阿訇與一些政府官員、教民,當天都到場交流。
 
世界上不是只有佛教一個宗教而已,還有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而在這條絲綢之路上,還有許多其他的信仰。伊斯蘭教曾被認為是將近代世界打醒的宗教,也就是美國911事件之後,我才更留意伊斯蘭教。
 
在中國,不是只有新疆地區才有伊斯蘭教嗎?參訪那天,我特意問阿訇:「回教跟伊斯蘭教是一樣的嗎?」他的回答是:「伊斯蘭教與回教是對同一宗教的不同稱謂。」除中國外,其他國家都稱為「伊斯蘭教」。「回教」的稱謂來源,是因為在中國元朝色目人中有個族群叫「回回」,因這一族群信仰伊斯蘭教,所以,伊斯蘭教在元朝被稱為「回回教」。
 
所以,回族人、維吾爾族人、伊斯蘭教、穆斯林等,都是不同的指稱,前兩種是指民族,後兩種是宗教裡的稱謂。而中國的西北地區成為佛教、伊斯蘭教等宗教在中國的重要通道與地區,因此,此地的歷史、族群等是非常複雜的。
 
這一帶歷經了北魏、北周、北齊乃至唐朝,這些都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而今在這條絲路上,最多的不是儒家,也不是佛教,而是伊斯蘭教。從辛亥革命後,漢、滿、蒙、回、藏、苗、瑤等中國少數民族自治的呼聲就不斷地出現,因此,現在的中國所推行的就是少數民族自治區政策,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西藏自治區,我突然心想:「怎麼沒有漢族自治區或佛教徒自治區呢?」 而這些少民族的生活方式是如何?信仰又是如何?今天走到此地才能明白,實地的考察真是有其必要。
 
這次參訪的敦煌清真寺,有三大棟的建築物。一棟是殿宇,就如佛教的大殿,裝修得最為堂皇;大殿中沒有任何神像、塑像。一棟是齋堂或教室的聚會活動處,是行政辦公大樓,樓上是辦公室、圖書室。樓下則是信眾的活動場所,婚喪喜慶都在此處舉行。另外一棟是沐浴處,男子進大殿祈禱以前,必須先到那裡洗浴,因為他們從沙漠或遠地來,要先沖水洗淨。
 
「阿訇」是伊斯蘭教的神職人員,他們不只是專職於宗教的事務,而且還有自己的事業,也要照顧家庭。那天,阿訇很親切的招待我們,交流十分順暢。
 
我問阿訇:「如果很遠的地方的教民,他們怎麼進來?」阿訇說:「如果他們不來,或長時間不來,我們一定會親自去看看他們。」
 
我問:「一天禮拜五次,哪有這麼多時間啊?」
 
他說:「我們就是這樣拜啊!如果執事很忙或外出洽公開會,會稍微調整。」
 
我說:「你不是常常要出去開會?清真寺怎麼辦?」
 
他就說:「如果我不在,還有第二位阿訇,還有第三位阿訇。清真寺一定會有人在。」這些年輕的阿訇,工作是由大阿訇來安排。
 
我問:「你要做到幾歲啊?」
 
他說:「我要做到我不做啦!」
 
清真寺是教民的信仰中心,他們是圍寺而居,教民的一切由寺方安頓。宗教含有擴張性,除了個人信仰,還要向外推廣信仰。那位阿訇就提到,他們的主也是愛護世間、愛護世人,跟佛教的慈悲不也一樣嗎?這就是傳福音。他們也努力提升自己的弘法能力,由於國家宗教政策施行,特別為伊斯蘭教的阿訇開設課程,讓沒有大學學歷的阿訇,都能到大學上課,取得大學(大陸稱作「本科」)文憑。看那阿訇提到自己去年取得大學文憑時,瞪大了眼,黑乎乎的鬍子每根都在笑般的高興模樣,感染了我。
 
同為宗教師的我非常清楚,提高阿訇的素質,就是間接提高了阿訇的弘法能力。在這趟清真寺的參訪後,我個人的檢討是,對於寺院坐落附近的村民,我們做得不夠,需要多加努力。
 
最後,還有一個學習點,那就是阿訇每講一件事情,都要先念一段阿拉伯文的經文。天主教、基督教也是如此,佈道時一定也要唸一句拉丁文《聖經》作為最後的驗證,回到宗教經典的語言。佛教的經典語言是梵文或巴利語,漢傳佛教僧人也應該如此,要有佛教的經典語言的基礎,這是要學習的。
 
雷音寺與敦煌清真寺,這兩座寺院都由男眾住持,雷音寺由佛教比丘住持,住眾也是比丘,過出家生活;而伊斯蘭教的阿訇仍過著居家生活,每天到清真寺上、下班,以經商居多。敦煌雙寺,兩種宗教、兩式宗教建築、兩樣宗教師,一起記錄—作為我此行「又見敦煌宗教」考察的報告。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