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因法師談菩薩戒(一):以菩薩戒莊嚴自身
8菩薩戒通於出家與在家



在家菩薩持戒比出家菩薩持戒更加困難
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菩薩戒本是《優婆塞菩薩戒本》,它是出自《優婆塞戒經》的第十四品〈學戒品〉。為何會選用此瑜伽戒本作為通行的戒本,這與近代大德的弘揚有關。
 
菩薩戒有兩類,一是出家菩薩戒,二是在家菩薩戒。先說在家菩薩戒,近代的太虛大師提倡使用瑜伽戒本,他的理念是:在家居士學佛以後,不僅要從法義上瞭解菩薩道,應該也要踐行菩薩的行為。在家眾本來就有家庭與事業的責任,不可能如梵網戒本所制,全部都是以出家眾為主的。
 
《優婆塞戒經》最主要是對在家居士踐行佛法的指導,共七卷廿八品,其中的第十四品〈學戒品〉,有其特殊之處,特別是在受持五戒的部分,有其特別的主張。尤其是每一品最後的結語都會說:
 
善男子!如佛所說,菩薩兩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名為比丘,在家菩薩名優婆塞。出家菩薩持出家戒是不為難;在家菩薩持在家戒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菩薩有出家、在家二眾,出家眾就持出家的戒律,以比丘為代表,當然還包括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這稱為出家五眾。出家菩薩持出家戒看起來很難,但是並不困難。
 
在家菩薩稱為「優婆塞」與「優婆夷」,在家菩薩持在家的戒律,在家戒就是三歸、五戒。經上說在家菩薩持戒很困難,為什麼會困難呢?「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意思是在家菩薩會被「惡因緣」所纏而不得自在,所以持戒困難。「惡因緣」指的是「濁劣」等不好的因緣,例如:家庭的紛擾、家務的干擾、職場的競爭、環境的誘惑等。由於這些不好的因緣,想在輪迴路上持守戒律比出家菩薩還要複雜且困難。這是勉勵在家居人在走向佛道時要更加精進與提升。
 
在家菩薩持戒的問題
一說要受持菩薩戒,大家都覺得:「哦!好像要出家了」、「好像要吃長素」、「好像不能過婚姻生活」,應該不是這樣吧!如果真是如此,那佛教如何在世間弘傳呢?
 
以現代的生活而言,在家眾所面臨的問題其實是不斷、不斷地出現的,常有人家來問法師:「爸爸、媽媽離婚了,我怎麼辦?」還有人說:「我不結婚,但是我還是想要有性生活,怎麼辦?」意思是他們沒有要結婚,只是想同居,那麼,菩薩戒怎麼說?甚至有的人都還要問:「受菩薩戒一定吃長素。你們法師可以吃長素,我的家居生活裡不能吃長素,即使我個人可以吃長素,但是否要給兒女吃葷食?」
 
所以,這些都是在家菩薩會提出的一些問題。《優婆塞戒經》的主張是什麼?它只有說:「不要殺生」,並無規定你一定要素食,當然吃全素更好。這是對在家居士說的,主要是讓人生起慈悲心。而中國的出家眾都吃全素,這個就是與在家眾最大的差別。
 
至於過婚姻生活的部分,戒律中只規定出家眾必須獨身,《優婆塞戒經》對在家眾則無此規定,受持菩薩戒仍然可過正常的、健康的家庭生活,可男婚女嫁,傳宗接代。
 
在持戒方面,在家居士有在家居士的標準,出家法師有出家的要求,這些是應該分開。兩者共同學佛,一起推動佛法,這樣佛法才能久住世間、傳播世間。
 
三乘出家、修道皆由在家而為莊嚴
 
《優婆塞戒經》第十品有這麼一段話:
若無在家,則無三乘出家之人。三乘出家、修道、持戒、誦經、坐禪,皆由在家而為莊嚴。
 
「三乘出家、修道、持戒、誦經、坐禪,皆由在家而為莊嚴」,前兩句的意思是指菩薩有出家菩薩、在家菩薩,如果沒有在家的修行者,就沒有具善根而出家的人,每個出家人都是從在家人來的。在家眾能布施、供養,護持出家眾修道,在家眾與出家眾相互為增上緣。所有三乘的修行,都必須從在家與出家的整體來看待。
 
或許有些出家眾認為在家菩薩戒是在家眾要持守的戒行,與出家眾毫無關係,所以出家眾不必費心研究。近代大德會性長老認為這個觀念是錯誤的,他認為《優婆塞戒經》看似是以在家居士為主的菩薩戒,但是出家菩薩不可不研讀,為什麼呢?他提出的理由是什麼?
 
他認為出家眾是僧寶,要住持佛法,有責任來指導在家眾學習佛法。在家眾應當學的,出家眾更必須要修學,才能知道如何來指導在家眾如何持戒、如何修學。所以,就指導的角度而言,出家眾必須瞭解在家戒法。此外,就行持的角度而言,在家眾要需要學習的行持,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出家眾要力行的,只是部分在家眷屬的問題,才不屬於出家人行持的範圍。所以,會性長老力主出家眾也必須研讀《優婆塞戒經》。
 
由此看來,出家眾與在家眾對戒法的學習是相互呼應的,而對出家眾的要求,會更加深一層地去體會在家眾修學的一些內容,這個在指導佛法上是不能免除的。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