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的淨土為何稱為「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的梵語名稱有兩種, 一是「sukhāvati」,音譯為「蘇訶帝」;二是「Sukhāmatī」,音譯為「須摩提」。兩者意譯為「安樂世界」、「安養淨土」、「安樂國」、「極樂國土」、「極樂淨土」等,即指唯有樂而無有苦的佛國淨土。
 
在《阿彌陀經》中,佛陀開宗明義地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佛。……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顯示「極樂世界」是一個沒有痛苦而唯有快樂的世界。
 
極樂世界離五濁
「極樂世界」是相對我們目前所處的「五濁惡世」來說的。佛陀將他示現、教化的國土,即我們所居住的世界─「娑婆世界」,稱為「五濁惡世」。
 
「五濁」意指減劫(即人類壽命次第減短的時代)中所生起的五種滓濁:
 
一、 劫濁─人壽本來是八萬四千歲,隨著人心愈來愈凶惡,道德愈來愈澆薄,因此每一百年就會減少一歲,並有饑饉、疾疫、刀兵之災。
 
二、 見濁─末法時代的眾生知見不正,邪見增盛,不知修行善道。
 
三、 煩惱濁─眾生追逐五欲六塵,引生「貪、瞋、癡、慢、疑」等煩惱而惱亂身心。
 
四、 眾生濁─眾生因為知見不正,煩惱覆心,以致福報漸衰,苦報漸增。
 
五、 命濁─眾生因惡業增加,因而壽命漸減,滿百歲者稀少。
 
婆娑世界因有此五濁,故稱「惡世」。佛陀說這濁穢不堪的國度─「穢土」,是由於眾生業力所召感而來的。在此五濁惡世中,眾生無不受到自身生、老、病、死的苦迫威脅,以及外在環境無常變化的擾亂,而感到煩惱痛苦。
 
極樂世界並無上述的五濁,只有五種清淨美好:
 
一、 劫清淨─四季溫和,無狂風暴雨,無戰爭,無三惡道。
 
二、見清淨─眾生都是蓮花化生,所修持的都是中道,皆是明因識果的善人,沒有邪教外道,因此沒有「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不正見。
 
三、煩惱清淨─依報(外在環境)都是七寶合成,物質豐美,風聲鳥語,無非法音,伴侶都是諸上善人,沒有「貪、瞋、癡、慢、疑」等煩惱。
 
四、眾生清淨─眾生皆是心敏體強,善根福德俱多。
 
五、命清淨─眾生的壽命皆是無盡的。
 
極樂世界離眾苦
元代中峰禪師(1263-1323)所著的《三時繫念佛事》中寫道:「世界何緣稱極樂,只因眾苦不能侵。」極樂世界無有娑婆世界眾生所面臨的「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極樂世界的眾生是於蓮花中化生,無有生苦;寒暑不遷,無有老苦;身心自在,無有病苦;壽命無量,無有死苦;無父母、妻子,無有愛別離苦;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無有怨憎會苦;隨心所欲,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無有求不得苦;身心寂靜,無有五陰熾盛苦。
 
極樂世界也無有「三苦」─苦苦、壞苦、行苦。彼土眾生離欲清淨,無有苦苦;依報與正報無有衰變,故無壞苦;超出三界,故無行苦。
 
此外,世間的快樂都是相對的、相待的,而極樂世界的「極」,即是指超越了「苦」與「樂」對待的一種絕待的、不二的狀態,是一種究竟安樂的狀態。極樂世界的「樂」則是純粹的樂,不會變異、不會退轉,而不像世間的「樂」是與「苦」相待而生,最終都會成為「苦」。
 
所以,極樂世界之所以稱為「極樂」,在於那裡是一個適合眾生居住的理想國度,是一個遠離五濁與眾苦的最究竟快樂的淨土。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