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148 期
2025.03.20
釋悟因
祖師畫像
裴休,字公美,河東聞喜人也。守新安日,屬運禪師初於黃檗山捨眾入大安精舍,混迹勞侶,掃灑殿堂。
公入寺燒香,主事祇接,因觀壁畫,乃問:「是何圖相?」
主事對曰:「高僧真儀。」
公曰:「真儀可觀,高僧何在?」 僧皆無對。
公曰:「此間有禪人否?」
曰:「近有一僧投寺執役,頗似禪者。」
公曰:「可請來詢問得否?」 於是遽尋運師。
公覩之,欣然曰:「休適有一問,諸德吝辭,今請上人代醻一語。」
師曰:「請相公垂問。」
公即舉前問,師朗聲曰:「裴休!」公應諾。
師曰:「在什麼處?」
公當下知旨,如獲髻珠,曰:「吾師真善知識也。」
(《景德傳燈錄》卷12,CBETA,T51,no.2076,p.293,a28-b10)
【裴休背景】
裴休(791-864年),字公美,是唐朝中晚期的傑出政治家、書法家。裴休對佛教有著深厚的信仰,與禪宗結下了不解之緣,被尊稱為「河東大士」,甚至在中國佛教史上獲得了「宰相沙門」的美譽,並且在會昌法難期間,保護支持佛教。他與多位禪宗大師有著密切的交往,其中最著名的是與黃檗希運禪師(-850年)的深厚情誼。
【裴休與黃檗禪師的初識】
我們今天就特別來談裴休與黃檗希運禪師的初結識。
當時,黃檗希運禪師喜歡勞務,他像寒山拾得一樣,做各種「行門」,也就是「粗活」,屬於勞力的工作。黃檗希運禪師心想:禪修以後,應該要進入人群來服務,禪修是階段性的,修行目的是來檢核自己的慈悲心,以及「忍」的心,檢核自己的起心動念。
黃檗希運禪師發心為大眾服務,就來到洪州大安精舍,跟大家一起做勞務。無論灑掃清潔或是挑水擔柴,他都不會推辭。
裴休當時任洪州刺史,他想找位善知識來切磋、學習,所以就到附近的佛寺去上香禮拜,並且觀察道場環境及壁畫等等設施。
【裴休的尋訪與發現】
有天來到大安精舍,他四處看,看到一幅壁畫,問:「這幅圖畫的是什麼?」
執事回答:「高僧的畫像。」
裴休又問:「這幅畫裡的人物很莊嚴、很威儀。請問這位高僧在哪裡?」
高僧在哪裡呢?不是名相或意義可以解釋的,因此,大家都答不出來。
裴休問:「這裡有沒有修禪的僧人?」
有人說:「最近有位出家人來這裡做雜役,像是參過禪的人。」
裴休問:「可不可以請他來呢?」
於是,大家就把這一位領苦役的僧人請到前面來。
【裴休與黃檗禪師的初逢機鋒】
裴休一看到他就說:「我剛才問了一個問題,大家都太客氣,沒有回答。我想請上人回答,好嗎?」
禪師說:「那就請你說說看。」
裴休又問了一次 :「畫中的高僧在哪裡?」
禪師高聲喊道:「裴休!」
裴休直覺地應了一聲:「有」。
禪師反問:「高僧在什麼地方?裴休在哪裡?」
裴休回答:「吾師真善知識啊!」
【相應】
裴休在哪裡?就是「當下」。裴休當下知道,彼此相應。高僧的「高」在哪裡?「高」在「相應」;「高」在你想知道什麼,我可以告訴你什麼;「高」在知道大家在用什麼功。因此,裴休知道眼前這位禪師是位高僧,儘管他現在做雜役。
【禪意於日常:僧團與法輪常轉】
這則公案裡,禪師專注此時此刻,裴休問,禪師就回答。裴休說:「您真是一位真善知識!」傳達出這是一個有靈魂的僧團,不是只有掛在牆上的過去式畫像,而是這個僧團的靈魂還活著。這也說明,修禪的人,無論僧俗,無論職位高低,都是靈魂人物,組成有靈魂的團體,有精神的團體。大家都在一個團隊裡運作,沒有偷懶,也不推託,不管是推柴火還是洗廁所,都是法輪裡面不可少的一部分。這裡流動著是一個看不見的法輪,大家都在轉法輪。
我們都是僧啊!高僧的「僧」,不是只有穿著這個袈裟而已,還有佛法的真義。不管是掃地的、拖地的、吃飯的、招待的,都是在弘揚佛法。我們安於自己的職責,認真工作,這叫做「高」。「高」在哪裡?我對現在做的事情,認真執行,也就是法輪常轉的「轉」。
佛門的某些執事人,除了在殿堂裡面領眾,有時也要到護法家去處理某些事,還有行政工作要處理。古德說:「住得門來」,有人以為住在寺院很清閒,沒想到事更多!人活在世間,事事都要有人打理。要安頓色身,沒有哪一件是省事的。古語說:「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一個人一天所需的物品跟服務,要多少人來為我們提供?
【世間一缽飯】
曾經有一位基督教的教授告訴我:「僧人必須用功修行,但與世間的橋樑是不能少的。」那是什麼橋樑呢?就是「生存」。實際上,這就叫做「缽」。年輕時,奶瓶是「缽」;長大後,事業是「缽」;老年時,養老金是「缽」。「缽」就是這一口飯、這一口湯、這一口水,看似簡單,然而「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
我們在世間,不可或缺一個缽。看起來好像很庸俗,然而這缽飯,不就是當下嗎?它既不是昨日的剩飯,也不是明日還沒煮的飯,而是當下。因此,清楚我所做的一切,沒有辜負自己,也沒有辜負佛門的這一缽飯,而且讓這一缽飯,發揮出更大的價值,這就是所謂的「禪」。「禪」就是懂得生活,知道該怎麼做。「禪」讓生活更有品味,且懂得欣賞。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