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泥牛鬪入海



洞山與密師伯行腳,見溪流菜葉。

 

洞曰:「深山無人,因何有菜隨流?莫有道人居否?」

 

乃相與撥草溪行。五七里間,忽見師羸形異貌,放下行李問訊。

 

師曰:「此山無路,闍黎從何處來?」

 

洞曰:「無路且置,和尚從何而入?」師曰:「我不從雲水來。」

 

洞曰:「和尚住此山多少時耶?」師曰:「春秋不涉。」

 

洞曰:「和尚先住,此山先住?」師曰:「不知。」

 

洞曰:「為甚麼不知?」師曰:「我不從人天來。」

 

洞曰:「和尚得何道理,便住此山?」

 

師曰:「我見兩個泥牛鬪入海,直至於今絕消息。」

 

洞山,始具威儀,禮拜

 

(《指月錄》卷九,CBETA,X83,no.1578,p.501,b21-c9//Z2B:16,p.106,a18-b12//R143,p.211,a18-b12)

 
 
 
【洞山良价禪師與龍山和尚】
 
這則公案是兩位著名禪僧的對話。一位是曹洞宗開山祖師洞山良价禪師。
 
洞山良价禪師(807-869年),唐代著名禪僧,曹洞宗開山祖師。俗姓俞,浙江諸暨人。幼年出家,21歲受具足戒後遍訪禪師,參南泉普願、溈山靈佑等,後在雲岩曇晟處,因睹影悟道。唐大中末年,住持洞山普利院,倡五位君臣說,創立曹洞宗。其弟子眾多,以曹山本寂最著名。另外一位也是唐代禪僧,龍山和尚。龍山和尚,又號隱山和尚,得法於馬祖道一禪師,遁入深山,終身不入世。這裡將詳細探討他與洞山良价禪師一著名公案,叫作「兩個泥牛鬪入海」。
 
【與高人相遇】
 
某日,洞山禪師與密師伯一同外出行腳。行腳不是遊山玩水,而是要看看山川氣勢,水流奔騰,環境地理等,這都是用功的地方。
 
洞山禪師跟師伯走到溪流旁邊,看到有菜葉子漂在水中。
 
洞山禪師問:「無人的深山裡,為什麼有菜葉子在水中漂流呢?莫非有人居住嗎?」
 
洞山禪師他們撥開雜草,沿著溪流前行,走了大概五七里的路程,發現了一位身形瘦弱的道人。洞山禪師放下行李,上前問候。
 
道人問:「此山無路,闍黎從何處來?」
 
「闍黎」即是指老師。道人說此地荒煙蔓草,根本就沒有路,也沒有人出入。兩位老師究竟是從哪裡來的?意思是:此地人跡罕至,你們能夠走到這裡,絕非等閒之輩。
 
洞山禪師:「無路且置。和尚從何而入?」既然無路,暫且擱置。先不討論這個問題,既然您知道這裡無路,那您又是怎麼進來的呢?
 
在修行上得力,能夠引導眾生法身慧命的人被稱為「和尚」,通常男眾出家人也被稱作「和尚」。「和尚」這個稱謂源自中亞的絲綢之路,並非源自印度。洞山禪師覺得眼前之人是一位高人,因此尊稱他為和尚。
 
道人說:「我不從雲水來。」我不是踏雲而來,亦非走水路而至。
 
洞山禪師繼續詢問:「和尚住此山多少時耶?」您在這個山中居住多久了啊?
 
道人說:「春秋不涉」。「不涉」就是無關之意。意思是:多少時日,已經算不清了。
 
洞山禪師又問:「和尚先住,此山先住?」和尚先來此地定居,然後才有「山」出現;還是「山」本已存在,和尚隨後才來此居住?
 
道人說 :「不知。」我不知道。無從算起!
 
雖說不知,可還是有菜葉被丟棄順流而下,放出蛛絲馬跡,說明他知道山下有人到來!這是他的神通。
 
洞山又問:「為甚麼不知?」怎麼會不知道呢?
 
道人回答:「我不從人天來。」我不是從人道、天道來的。
 
洞山禪師接著又問:「和尚得何道理,便住此山?」您是達到了什麼、追求到什麼,所以選擇棲居山中呢?
 
道人回答:「我見兩個泥牛鬪入海,直至於今絕消息。」我目睹兩頭泥牛鬪到海中,化為空。「兩頭泥牛」指世間的矛盾、爭執、煩惱。「海」指「進入空性」。這是參禪開悟、證果、解脫的語言。
 
【泥牛的意思】
 
世間是對立的,就像兩頭泥牛。我們不正像兩頭泥牛嗎?對冷熱的不適感,在心中爭鬥;人我是非,各有見解,爭執不休。世間何時曾無爭鬥?這一切都是通過我們的心念所引發的。我們真的要讓自己不斷生煩惱、憤怒和憂慮,直至盡未來際嗎?所以,我們需要耐心、方法、有規矩,要看清楚世間。
 
「便住此山」是「解脫的境界」,意味著從世間解脫了。這位老和尚已經是得道的阿羅漢,沒有煩惱,沒有輪迴生死,可以住到五不還天,真正的長生不老,他可以隨自己意願在人間或天界示現,或行菩薩道來救度眾生。
 
洞山禪師一聽到這裡,便明白眼前的和尚已經證得阿羅漢果。老和尚現身示現修行的道路,並給予洞山禪師修行上的印證。於是洞山禪師恭敬地具威儀禮拜。
 
【玄奘大師遇高人】
 
洞山禪師觀察到水面上漂浮的菜葉,心生疑竇,推測必有修行人在人跡罕至的深山中潛心求法。正如玄奘大師為了求法,獨自穿過沙漠、翻越高山,歷經無數無人之境,命懸一線也不退卻。玄奘大師在西行之前,先練習語文,鍛鍊身體。路途中,他看到一座沒有積雪的山峰,那裡有一位老和尚正在打坐。玄奘大師在他耳邊三彈指,請他出定。
 
玄奘大師問:「你在這裡坐多久?」
 
老和尚說:「很久,我在等釋迦牟尼佛。」
 
玄奘大師說:「釋迦牟尼佛已來到人間,且圓寂了,你還在這裡打坐。」
 
老和尚說:「釋迦牟尼佛圓寂了,那我等彌勒菩薩成佛下生。」說完,老和尚又準備入定。
 
玄奘大師說:「不行,你跟中國有緣,你應該到中國去弘法。」
 
老和尚說:「中國那麼大,去哪個地方呢?」
 
玄奘大師說:「朝東行,看到建築物最高、最雄偉的地方,你就到那裡去。我去印度取經後,會回來找你。」
 
玄奘大師認為帝王的宮殿最高大,就指引他往那裡去。
 
【三車和尚】
 
玄奘大師歷經十七載,終於取回了珍貴的經書並回國。他一直惦念著那位約定的修行者,於是前往皇宮尋人,但沒找到。隨後,又往將相大臣的府邸去找,最後在武將尉遲家中找到了年歲相符的青年。然而,這位青年認為出家生活過於艱苦,不肯出家。最終,皇帝親自下令,這位青年才同意出家。
 
玄奘大師詢問青年:「如果你願意出家,你有何要求?」
 
青年說:「要求很簡單,我要享受美食、穿著華服、居住在舒適的環境中,有奴僕伺候,進出要有車子。」
 
玄奘大師說:「給你三車,一車女人,一車書籍,一車美食。」青年因此出家,被稱為「三車和尚」。
 
這位就是發揚唯識宗的窺基大師。他看似富家子弟的公子哥兒,其實他前世已有深厚的修學根底,與玄奘大師有約的高人再來。他雖回到佛門,重歸僧團的生活方式,但還是有他的習性。他對唯識的深入,並非短期薰陶所能成就。窺基大師前世在山中修行,禪定極深。玄奘大師度化窺基大師後,窺基大師行菩薩道。
 
【菩提心可貴】
 
僧團中的僧人,有各種修行路徑,包括菩薩道、聲聞道,也有修苦行,也有喜歡深入禪定的,也有致力於利樂眾生的。由於根器不一樣,他們所展現的修行寬廣度也各不相同。
 
《法華經》的〈方便品〉裡,佛陀勸大家要發菩提心,無論是出家或在家都要發菩提心,不是證聲聞果就停下腳步。可是,佛在世的時候,尚且有五千比丘認為自己很用功,生死已了,而世間太麻煩,他們不想處理世間的生死輪迴,不要再入世間去度化眾生。面對此種情況,佛陀再次勸說大家發菩提心,結果五千比丘選擇退席。
 
「兩隻泥牛鬪入海」,泥牛入海,自然會全部消融,歸於空性。然而,聲聞的空性跟菩薩的空性有所不同。聲聞的空性是自己的生死已了;菩薩的空性,是看到眾生的苦惱還沒有解決,仍需度化。佛法在世間就是要解決眾生的煩惱苦迫。菩薩道的修行就是要發心。佛陀難道只為了自己的解脫嗎?佛陀成道以後,不是還打著赤腳、拿著缽走入人間嗎?佛陀難道是因為沒得吃,才走入人間去托缽的嗎?
 
「法」之所以值得我們不斷地推廣、延續,是因為眾生的苦難非常多。不是個人解決了、證果了,就都結束了,還需引導那些尚未證果、仍有許多煩惱的眾生,解決生死大事。
 
為何會有幾片菜葉子隨著河水流出?道人他知道有高人到來,同時他也發了菩提心,再入人間,與眾生在一起。於是他透露了一點風聲,用溪水中漂浮的幾片菜葉邀請他們相談,這便是善知識,這樣的相遇是多麼可貴啊!這正是「同道相應」,彼此善知識相吸。這段記載,讓我非常感動。道人等待了多久?時間已無法估量了。
 
眾生皆有生老病死苦。儘管現在臺灣的健保很方便,但眾生的苦惱跟問題仍舊存在。我們禪修的根本,是先讓自己解答;解答後,還要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後,要好學,同時也要能夠理解眾生的需求,知道我們可以為世間做些什麼,這是禪修本意,也是佛法的根義。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