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個你不可不知的太虛大師
佛學院的創設



台灣佛教界近年來辦學情況興盛,其中專為栽培提昇僧眾素質的佛學院或類似的教育機構,超過五十所以上。其感發與思想的啟蒙,與民國初年太虛大師提倡僧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太虛在提出「改革僧制」的想法後,受到保守人士的反對。後來他將重心轉移,從推動僧伽教育著手。在太虛的觀察裡,中國佛教界長期不重視佛典律儀,導致僧人素質低落。於是在辦學的過程中,始終堅持教義與律儀的基礎養成。佛學院的開辦,為佛教人才的養成教育,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格局。
 
◎武昌佛學院:民國十一年創立。目的為普遍推廣佛法,使一般僧眾均受基礎的佛學教育,及有一般常識的國民教育,以養成佛教師範人才。在課程的設計上,除了教義的教授外,另有哲學、國文、英語、日文等科目。管理方面採叢林教育,早晚課誦、坐禪等,僧俗兼收。學制為三年。
 
第二期學院招生時,太虛因應學生學習狀況擬作變革。但在提出後,卻遭受反對力量而無法推動,終辭院長一職而離開。民國廿一年武昌佛學院改為世界佛學苑圖書館,並設立研究部,於秋天因絀於經費停辦。
 
◎閩南佛學院:民國十六至廿一年,太虛任院長。後因學院與南普陀寺間的摩擦日深,辭院長職。民國廿六年抗戰爆發停辦。
 
◎世界佛學苑柏林教理院:民國十九年於北平成立。設立「錫蘭留學團」。一年後因經費籌措困難而停辦。
 
◎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民國廿一年於重慶成立開學。主要為增進漢、藏語系佛教間的溝通交流。太虛命法尊法師主持。民國三十四年漢藏教理譯場成立,從事漢藏重要典籍間的互譯。
 
◎巴利三藏院:民國三十四年於西安成立。在時局動盪,辦學資金來源不易的年代,太虛奮力為佛教教育留下依循的典範。
 
除了台灣外,中國於1985年閩南佛學院恢復招生;1994年4月8日,武昌佛學院重建完成招生;2006年9月閩南佛學院青年佛學進修班開辦,發展佛學信眾教育。大師撒下的佛教教育種子,已然萌發。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