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培育
22 從「做中學」, 布施眾生並安頓自己



因奉獻而成長
社會是宗教師奉獻服務的壇城,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我一向認為,宗教師不是完全準備好各種能力後,才開始奉獻自己,而是從「做中學」裡充實自己,由不斷的奉獻中自我成長的。你就在你的崗位立定腳跟,相信自己,要學真的,不要學假的;要做真的,不要做假的。真實地做,就從這裡開始!
 
在佛教界,有長老大德主張:初學者要證到某種境界,才可以從事弘法利生的工作,否則就是以盲引盲,無法自度,何能度人!我想若要如此的話,恐怕要等一輩子,都無法踏出自利利他的第一步了。
 
《楞嚴經》說:「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這是說明修菩薩道的大乘行者,自己雖然未斷無明,未達覺悟,但因憐愍眾生的苦惱,而發慈悲心要濟度眾生,這就是一種菩薩發心。我自己雖然尚未得道,可是我發願要讓一切眾生都能得度,不再於輪迴中受苦。
 
所以,要從事弘法利生的工作,首先是要發起菩薩的行願,至於是否能有成就,那就是在「做中學」裡,慢慢去訓練、累積的。
 
「做中學」是行菩提心的表現
「做中學」是拿真槍實劍在磨,磨練自己的能力、耐心,也磨去煩惱雜質。在與人共事中,逐漸地能站在對方的立場來思考,以同理心對待他人,而不再那麼以自我為中心。大家同心協力,互相護持,來完成共同的使命。
 
「做中學」也是行菩提心的表現,將自己所學的付出行動去服務奉獻,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學以致用」、「為用而學」。身為佛弟子就要依緣發願,依願而行,菩提心也會因此而更加增長。學習是無止境的,雖說我們的奉獻需要社會肯定,還不如說由自己先肯定自己:「我的方向是明確的,發心是正向的……。」盡心盡力,定可從中學習到菩薩慈悲與智慧的精神。
 
教化社會,得先從教化自己開始。學習並無終止的時刻,假如我們有布施的能力,就要去行布施,不僅是食物的布施,還可布施智力、體能或時間,能夠為別人多服務一點,都是給自己練習的最好機會。否則,我們要到哪裡去製造學習的機會呢?
 
學然後知不足
學習的機會,也在早晚課的儀軌裡。只要教團創建道場,一定會在大殿門外的右側設立「施食台」,每天早上、中午、晚上各施食一次,以供養大鵬金翅鳥、鬼子母等鬼神。這也就是佛陀為救度大鵬金翅鳥與鬼子母所教導的施食法。
 
為什麼需要修施食法呢?施食給別人意味著你有能力,能將食物布施給眾生。每天藉由修施食法,長養善心、善德,願眾生都能飽食,免於飢渴,而獲得滿足。增長慈悲的關鍵就在這裡―日日施食,時時慈悲,學習的機會俯拾可得。
 
學然後知不足,如果知道不足,就再學習新的知能。如果方法太老舊,不足以應付時代的快速變遷,就淘汰它,再引進新的方法。所有的學習、服務和奉獻,都是在長養慈悲心,實踐菩薩道,布施眾生,並安頓自己。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