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讀明朝:20個你不可不知的明代佛教
功過格



 

8.數算一下自己的善惡
 
提起筆來,紀錄自己今天的行為,計量一下:讓位給老幼婦孺,5功;拿食物給流浪狗吃,1功;和媽媽頂嘴,3過。將人的行為分為善與惡,分數化,列出等級,功過可以積累增減。當然,旁邊還有位監管人民過失的神,如灶神、司命等,依其善惡得失,給予降福獲咎的賞罰。這就是中國人傳統而流行的功過思想與做法。
 
將功過分數化,是道教的做法。其思想可追溯到魏晉葛洪的《抱朴子》:書中提到凡要成天上仙人者,要積1200善;願成地上仙人者,要積300善。這種計算功過的作法,在宋代之後,發展成「功過格」一類的善書。至明清,「功過格」便十分盛行了,形成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
 
「功過格」著重於日常倫理的道德實踐,以有效維繫人際之間的倫理、社會道義的維護為目的。因此,功過格主要是融合了道教積善銷惡、儒家倫理道德、佛教因果報應等的思想。
 
9.蓮池大師的《自知錄》
 
佛教也採納功過格的記數方式,來協助民眾紀錄反省自己的行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蓮池大師的《自知錄》。
 
蓮 池大師改編《太微仙君功過格》撰寫《自知錄》,以功過格的量化形式勸導人民為善去惡,並擴張《太微仙君功過格》的勸善內容,加入佛教倫理的內涵。在最終目 的上,《自知錄》是為了鍛鍊其心,掌握善緣好根,修行目的雖是著眼來生,但重點在「思慮與慾望的澄清」。如此便與《太微格》,純粹配合人倫的善惡道德,來 達到成仙的目的是完全不同。
 
《自知錄》分成善門與過門,共505條。比之《太微仙君功過格》多了一倍。共分五類:(1)忠孝類/不忠不孝類;(2)仁慈類/不仁慈類。(3)三寶功德類。(4)雜善類/雜不善類。(5)補遺。條列一二如下:
 
善門 忠孝類
 
◎事父母致敬盡養(一日為一善),守義方之訓不違犯者(一事為一善),父母去世如法資薦(所費百錢為一善),勸化父母以世間善道(一事為十善),勸化父母以出世間大道(一事為二十善)。 
 
◎對國家竭忠效力(一日為一善),開陳善道(利益一人為一善,利益一方為十善,利益天下為五十善,利益天下後世為百善)。 
 
◎敬奉師長(一日為一善),守師良誨(一言為一善)。
 
◎敬兄愛弟(一事為一善)。 
 
過門 不忠孝類
 
◎事父母失敬失養(一事為一過),違犯義方之訓(一事為一過),父母責怒,生嗔者(為一過),抵觸者(為十過)。 
 
善門 三寶功德類
 
◎造三寶尊像(所費百錢為一善),諸天先聖治世正神賢人君子等像(所費二百錢為一善),重修者(同論)。
 
◎刊刻大乘經、律、論(所費百錢為一善),印施流通者(同論)。 
 
◎受菩薩大戒(為四十善),小乘戒(為三十善),十戒(為二十善),五戒(為十善)。 
 
◎禮拜大乘經典(五十拜為一善)。
 
◎講演正法處,至心往聽(一席為一善)。  
     
功過以其所花費贊助的金額為衡量,而規範的內容包含了日常家庭人際關係、社會責任,以及宗教祭祀等,幾乎涵蓋了一個人生活的全部。
 
因此,當《自知錄》一推出,「功過格」幾乎就成了中國民眾生活規範的標準,如此易於了解具體的實踐方式。不但為在家眾提供自助式的實踐法門,更進一步促進在家眾的宗教活動。讓佛法更普及民間,流行於社會底層。
 
10.功過格的實踐代表
 
聽過明末的「袁了凡」嗎?
 
深信功過格,而力行實踐的人,就屬袁了凡了。袁了凡在發現孔相士的預言皆符合之後,便相信命運不可改,而淡然處世。
 
之後,袁了凡於隆慶三年(1569)受教於棲霞寺雲谷禪師,並以其所授予的功過格,堅守立命之說,力積善行後,孔相士的預言都不準。
 
於是,他開始以「功過格」的方式,創造改變了他的命運。如原本命中無子,發願完成三千善事,而喜獲麟兒;又發願積滿萬善,而得進士位。
 
袁了凡將其親身體驗的結果,記錄下來,就是影響之後中國人的重要善書—《了凡四訓》,說明人只要能夠致力行善、改過,便有創造自己的命運,追求幸福的可能。
 
11.善書與寶卷
 
與明清佛教有關的,除了功過格,另外還有「善書」、「寶卷」的流行。善書是民間宗教的經典,對於社會倫理、行善造福有很大的幫助。多數善書由乩筆所成,再由所謂的善人們去修纂、解釋、注說。印刷出版之後,推廣給社會大眾。
 
所謂的善人們可能是出家人、文人、鄉紳商賈,他們多有服務社會的心,也致力於服務社會。多數善人均建造善堂作為活動場所,也成了善書的發行地。也有不少善堂充作居士林,因為善人中有不少的居士。
 
著名善書如《信心感應錄》、《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等。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