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場宗風與領導管理
36 僧俗互動,相互尊重



尊重專業,不分尊卑
韓愈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僧俗二眾共事時,學有專長,各有長短,彼此要相互尊重,不分尊卑。僧俗的共事,是一種同事關係,兩者互動才構成一個活絡的團體。
 
在現代社會中,教團想要成就弘法大業,就得借重世間的專業知能。例如電腦、建築、藝術、法律、影音製作等各方面的專業,不可能全部都由僧眾來負責,必須引進在家人的專才,讓這些資源可以充分發揮,才能推動佛教的志業。
 
僧俗共事的互動,因應弘法方式的不同,而有各種不同的方式。大家共成弘法志業本來就沒什麼問題,但如果以僧尊俗卑的想法來參與某些專業領域,變成門外漢的僧人指揮具專業知能的在家人,有時反而會造成許多麻煩。
 
僧眾一定比在家人能幹嗎?事事都能做得比在家人好嗎?我是持保留態度的。僧眾如果知道這不是自己所擅長的,就要調整心態與角色,將自己變成學習者,謙虛地請教有能力的人。這不是自我卑下,而是尊重專業。
 
以法相會,共成三寶事
例如錄製弘法節目,主講者是出家法師,還必須搭配各種專業人才,導演或攝影師會要求法師這樣做或那樣做,你能逞強說:「我是師父,你怎麼可以這樣使喚我?」錄製優質的節目是他的專長,他竭盡所能地要幫忙我們做出好片子,在這個前提下,法師們就要配合專業的居士,大家同心協力,共同完成三寶事。
 
我們要知道,三寶事本就由十方共成的,不可能由一人獨立完成,所謂「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既然是十方所共成,就必須運用來自十方的人才、人力等等,這是人間的善舉美事,又有什麼尊卑的問題呢!
 
另外一方面,藉由三寶事,這些來自十方的人因而有因緣走進佛門,與三寶結緣,種下佛法的種子,並培植福德因緣。法師們在共事中,藉機會傳遞佛法的觀念,這正是僧俗「以法相會」的好時機。
 
護念眾生的善根
在香光尼眾佛學院裡,我常常會告誡法師們:「修行必須往內在去深化自己的德養,不論你出家了多少年,讀了多少經典,或證得何種境界,在與居士們共事時,千萬不可頤指氣使,以為自己是吃素、持戒的僧人,就高於俗人一等!」在佛陀的座前發心奉獻,人人都是平等的,若你因僧人身分而起了貢高我慢之心,反而於自己的道業有損。
 
這種僧尊俗卑的「聖者的驕傲」,無形中讓居士覺得被忽略、被排擠,甚至被看輕,因而對佛法喪失信心,這是非常要不得的。
 
所以,在僧俗共事時,不僅不可帶著「聖者的驕傲」,更要在其中小心謹慎地護持居士的善根,畢竟到佛門來工作或培福的社會人士,是發了一份與三寶結緣的心,我們要護念他人的這份善心,令他生起對三寶的信仰,進而能精進修學佛法。
 
踐行四攝法
在僧俗共事之中,法師尊重居士的專業,而居士發心護持佛教志業之餘,也知道要尊重僧寶,這是身為佛弟子的基本禮儀。僧俗如何相互尊重呢?佛陀說要以「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去掌握,這四種攝受眾生的方法,即是大乘佛教走入人間、推動法輪的重要原則。
 
佛寺不是住家,它代表著一個弘法的機構,有許多與社會大眾互動的機會。所以,要先敞開了心胸,廣納眾人的看法,以此建立共識。大眾齊心齊力,機構或組織就能發揮最大的功效。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