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安樂道
欲樂的陷阱

本經敘說佛以種種譬喻為哺多利居士開示:追求世間欲樂(俗務)的徒勞、危險、虛幻、短暫、多苦多惱、多諸災患。因此,應當捨棄有缺陷的感官之樂,轉而修習純一、無害的離欲之樂。觀察世間欲樂的缺陷與過患,進而趣向離欲,即是從世間轉向出世間的關鍵。



斷除俗務之法

 
「然而,大德啊!在聖者的律中,如何全面、完全斷除俗務?善哉,大德!願世尊教導我,在聖者的律中,全面、完全斷除俗務之法!」
 
「那麼,居士啊!仔細聽,好好思惟,我就要說了!」
 
「好的,大德!」哺多利居士回答世尊。
 

七種欲的譬喻

如狗食殘骨
 
世尊這樣說:
 
「居士啊!譬如一隻飢餓、無力的狗,出現在屠牛者的店舖前。熟練的屠牛者或屠牛者弟子,將一根刮得乾乾淨淨、沒有肉、只沾有血的骨頭丟向牠。居士啊!你認為如何?這隻狗啃食著這根刮得乾乾淨淨、沒有肉、只沾有血的骨頭,能否消除飢餓、無力?」
 
「不能啊,大德!」
 
「為什麼?」
 
「大德啊!因為這根骨頭刮得乾乾淨淨,沒有肉,只沾有血,這隻狗只有疲勞、苦惱的份。」
 
「居士啊!就像這樣,聖弟子這樣省察:『世尊說諸欲譬如骨頭,苦多、惱多,於此多諸災患!』他像這樣,以正慧如實見,而後,捨棄『性質種種、依止種種』的捨,修習『性質一種、依止一種』的捨——於彼處,一切世間利得,滅盡無餘。」
 
如鷹啣肉片
 
「居士啊!譬如有鷲鳥、或蒼鷺、或兀鷹,啣著肉片飛走。眾多鷲鳥、蒼鷺、兀鷹,便隨後緊緊追趕、撕裂、搶奪。居士啊!你認為如何?這隻鷲鳥、或蒼鷺、或兀鷹,若不迅速放棄那塊肉片,牠是否會以此因緣,而遭受死亡或瀕臨死亡的痛苦?」
 
「是的,大德!」
 
「居士啊!就像這樣,聖弟子這樣省察:『世尊說諸欲譬如肉片,苦多、惱多,於此多諸災患!』他像這樣,以正慧如實見,而後,捨棄『性質種種、依止種種』的捨,修習『性質一種、依止一種』的捨——於彼處,一切世間利得,滅盡無餘。」
 
如逆風持炬
 
「居士啊!譬如有人拿著燃燒的草炬,逆風而行。居士啊!你認為如何?這個人若不迅速丟棄那支燃燒的草炬,那麼,那支燃燒的草炬,將會燒到他的手,或燒到他的臂,或燒到他的某一肢體,他是否會以此因緣,而遭受死亡或瀕臨死亡的痛苦?」
 
「是的,大德!」
 
「居士啊!就像這樣,聖弟子這樣省察:『世尊說諸欲譬如草炬,苦多、惱多,於此多諸災患!』他像這樣,以正慧如實見,而後,捨棄『性質種種、依止種種』的捨,修習『性質一種、依止一種』的捨—於彼處,一切世間利得,滅盡無餘。」
 
如身陷火坑
 
「居士啊!譬如有個炭火坑,坑深過人,充滿炭火,無焰無煙。那時,來了一人,想要生存,不欲死亡,希求快樂,厭逆痛苦。有兩個力士,捉住這人的雙臂,拖到炭火坑。居士啊!你認為如何?這個人是否會這樣那樣地扭曲身體奮力掙扎?」
 
「是的,大德!」
 
「為什麼?」
 
「大德啊!因為這個人知道:『我若掉進這個炭火坑,則會以此因緣,而遭受死亡或瀕臨死亡的痛苦。』」
 
「居士啊!就像這樣,聖弟子這樣省察:『世尊說諸欲譬如炭火坑,苦多、惱多,於此多諸災患!』他像這樣,以正慧如實見,而後,捨棄『性質種種、依止種種』的捨,修習『性質一種、依止一種』的捨——於彼處,一切世間利得,滅盡無餘。」
 
如夢中園林
 
「居 士啊!譬如有人,夢中見到可愛的花園、可愛的森林、可愛的土地、可愛的蓮池。他醒來之後,見不到任何東西。居士啊!就像這樣,聖弟子這樣省察:『世尊說諸 欲譬如夢境,苦多,惱多,於此多諸災患!』他像這樣,以正慧如實見,而後,捨棄『性質種種、依止種種』的捨,修習『性質一種、依止一種』的捨—於彼處,一 切世間利得,滅盡無餘。」
 
如暫借之物
 
「居士啊!譬如有人,向人借來財物─豪華的車輛,和殊妙的珠寶耳環。他以那些借來的 財物,裝飾圍繞,而後前往市集。人們看見他,便這樣說:『朋友們!這真是個富豪啊!富豪們正是這樣享用財物啊!』債主們在那裡看見他,便當場向他索回自己 的財物。居士啊!你認為如何?那個人是否會心生苦惱?」
 
「會啊,大德!」
 
「為什麼?」
 
「大德啊!因為債主們向他索回自己的財物。」
 
「居士啊!就像這樣,聖弟子這樣省察:『世尊說諸欲譬如借貸物,苦多、惱多,於此多諸災患!』他像這樣,以正慧如實見,而後,捨棄『性質種種、依止種種』的捨,修習『性質一種、依止一種』的捨——於彼處,一切世間利得,滅盡無餘。」
 
如樹上之果
 
「居 士啊!譬如距離村落或市鎮不遠之處,有片茂密的森林。那裡有一棵樹,長滿了果實,結實纍纍,但沒有任何果實掉落地上。那時,來了一個人,想要果實,尋找果 實。他四處遊行,尋求果實。他進入那片茂密的森林,看見那棵樹,長滿了果實,結實纍纍。他這樣想:『這棵樹長滿了果實,結實纍纍,但沒有任何果實掉落地 上。我知道如何爬樹。我何不爬到樹上,而後盡情享用,並裝滿腰袋!』他便爬到樹上,盡情享用,並裝滿腰袋。」
 
「那時,來了第二個人,想要果 實,尋找果實。他拿著利斧,四處遊行,尋求果實。他進入那片茂密的森林,看見那棵樹,長滿了果實,結實纍纍。他這樣想:『這棵樹長滿了果實,結實纍纍,但 沒有任何果實掉落地上。可是,我不知道如何爬樹。我何不從根把樹砍斷,而後盡情享用,並裝滿腰袋!』他便從根把樹砍斷。居士啊!你認為如何?那個爬到樹上 的第一個人,若不趕快下來,則當那棵樹倒下時,他是否會跌斷手,或跌斷腳,或跌傷身體某處,以此因緣,而遭受死亡或瀕臨死亡的痛苦?」
 
「會啊,大德!」
 
「居士啊!就像這樣,聖弟子這樣省察:『世尊說諸欲譬如樹上果,苦多、惱多,於此多諸災患!』他像這樣,以正慧如實見,而後,捨棄『性質種種、依止種種』的捨,修習『性質一種、依止一種』的捨——於彼處,一切世間利得,滅盡無餘。」
 

問題與思考

 
1.哺多利居士問「全面、完全斷除俗務之法」,佛陀為何答以欲的種種災患?具體而言,「俗務」包括哪些?俗務與欲之間有什麼關連?
2.七種欲的譬喻,各顯示出欲的哪些不同種類、面向和性質?請舉實例說明。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