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隨感覺起舞:洞悉放下的智慧
正觀欲望的生起與放下

苦的生起是由於對欲望的執取,欲望有「欲愛」、「有愛」、「無有愛」三種。 我們應有的正觀智慧,便是清楚地知道欲望的生起,同時知道欲望應該要放下。 佛陀所教導的,便是洞悉放下的智慧。



苦的生起是由於對欲望的執取。我們應有的正觀智慧,便是清楚地知道欲望的生起,同時知道欲望應該要放下,這便是第二聖諦。它所說明的,便是洞悉放下的智慧。

「放下」並非出離苦的欲望

有人認為我所教的不外是「不論是什麼,放下即是。」事實上,這個教法含括了對苦真實地審察。藉由苦的體悟,放下的智慧才能生起。所以,「放下」並非來自一個想出離苦惱的欲望,這種欲望並不同於放下吧。不是嗎?

「無有愛」—想除掉什麼的欲望—相當細微。不過想要除掉煩惱也是另一種欲望啊。放下並非以厭惡的心排除或放棄,真正的放下,是要能夠容忍令人不歡喜的事物而不厭惡—因為嘀咕抱怨就是一種執著。如果你的心充滿憎惡,那麼你仍然是執著的,恐懼、反感—這些全都是抓取與執著。平心靜氣便是接納與覺知事物的本來面貌。並非製造出任何東西,就只是放下對不好或不喜歡東西的反感。所以,放下並不是為了打發某事而巧立的藉口,而是一種對事物本質深入的觀照。因此,放下便是能夠容忍不可愛的事物,不被忿怒或厭惡套住。平心靜氣並不是垂頭喪氣。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