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信仰/普門品的投影:談觀音「偽經」的保存性
結論

觀音能救人脫離種種苦難是《法華經》〈普門品〉的基本「福音」。「偽經」也保存了這項特點,從歷史上來看,觀音信仰的逐漸普遍化,不僅從始於六朝(二二二──五八九)的藝術,也可以從「偽經」得到證明。可是「偽經」和真經的教義有什麼不同呢?它們能對觀音信仰作出什麼有別於真經以外的特別貢獻呢?



「偽經」雖是中國人撰造的經典,但不是胡亂杜撰的文字,它們所表現的宗教思想及修持方法都是建立在大乘正統經典的法華、淨土的思想上,稱名、持咒的方式也同為這些經典所強調,在幾個陀羅尼的例子中,甚至可以找出它們在正統佛典的出處。又如《高王觀世音經》明顯地建立在〈普門品〉稱名離難的思想上,它們往往是以新瓶裝上舊酒的方式重新包裝,這是「偽經」的保存性。 

此外,「偽經」產生在一個特定的地域,它們能不能在中國推廣及流傳到後世,可能與當權者的支持有很大的關係。九蓮菩薩的信仰有萬曆的推動,使凡夫的李太后成為菩薩,而《高王觀世音經》與當時權貴高歡的名字連接在一起,可能是它勝過其他沒有流傳的「偽經」,而為後人所知的主要原因。 

(編者按:本期專輯作者于君方教授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教於美國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宗教系)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