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的詞彙:去來今、不請、善來
善來比丘,皆成沙門:佛經中的「善來」

「善來」這個詞現代很少用,可是在佛經裡卻是個常用詞。「善來」是什麼意思呢? 佛陀對比丘稱「善來比丘」時,該比丘即得具足戒,是十種得戒緣之一; 「善來」也可表示對來訪人的歡迎,意思是「多好啊,你來了!」



「善來」這個詞現代很少用,可是在佛經裡卻是一個常用詞。「善來」是什麼意思呢?依據《佛光大辭典》,這個詞來自於梵語 svAgata 和巴利語 sAgata,音譯作「沙竭陀」、「莎揭哆」、「娑婆揭多」,為印度比丘歡迎來客所用的客套語,即「其來正好」之意。 

《中阿含經》卷九〈手長者經〉云︰

手長者遙見比丘來,即從坐起,叉手向比丘白曰︰「尊者善來,尊者久不來此,願坐此床。」

《南海寄歸內法傳》第三卷云︰

昔大師在日,親為教主,客苾芻至,自唱「善來」。又復西方寺眾,多為制法,凡見新來,無論客舊及弟子門人舊人,即須迎前唱「莎揭哆」,譯曰「善來」。客乃尋聲即云「窣莎揭多」,譯曰「極善來」。

由此可知,在印度寺眾間,主僧等先對客人唱「莎揭哆」,即曰「善來」,客亦應之唱「窣莎揭哆」,即「極善來」。

佛陀對比丘稱「善來比丘」時,該比丘即得具足戒,此謂「善來得」,為十種得戒緣之一,係限於釋尊一人特授的作法。即由彼人的願力與佛陀的威神力,佛陀向欲出家的人稱「善來比丘」,彼人即為沙門,具備剃髮與著袈裟之相,得具足戒。

「善來比丘」一語始用於憍陳如等五比丘歸依佛陀時。據《善見律毘婆沙》卷七載,佛世時依此法而得戒者,凡一千三百四十一人。《四分律》載有名字比丘、 相似比丘、自稱比丘、善來比丘、乞求比丘、著割截衣比丘、破結使比丘、受大戒百四羯磨如法成就得處所比丘等八種比丘,善來比丘列為第四,是具足戒作法制定 前的出家型態之一。《增一阿含經》卷十五(大二‧六二一下):

諸佛常法,若稱善來比丘,便成沙門。是時世尊告迦葉曰:「善來比丘!此法微妙,善修梵行。」是時迦葉及五百弟子所著衣裳盡變作袈裟,頭髮自落,如似剃髮,以經七日。

以下我們試從佛經原文中,來看看「善來」一詞的具體用法。
 
一、放在專有名詞之前
 
時舍利弗見大弟子,尋以勞賀賢者阿難,「善來阿難!能自枉屈,為佛侍者,親近世尊,宣聖明教。」(《生經》/卷二/佛說比丘各言志經第十六)

遙見太子是為悉達,今果出家。善來悉達!便坐是榻,冷泉美果今可食之。(《修行本起經》/卷下/出家品第五)

或復有將盛水盆來,或洗足已,將於木來擬安腳者,或有迎接三衣及缽。又口唱言:「善來長老瞿曇!安坐於此鋪上。」(《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三/轉妙法輪品第三十七上)

白淨王子,福應聖王,不樂榮位,當得作佛,昔聞出家,其道成乎,如來忽到,迦葉大喜,善來瞿曇,起居常安。(《中本起經》/卷上/化迦葉品第三)

世尊遙見歎言:「善來迦葉!豫分半床,命令就坐。」(《中本起經》/卷下/大迦葉始來品第十二)

爾時長者,聞佛來至,將五百徒眾,各各齎持百味飲食,奉迎如來,見佛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光明暉曜,如百千日,安詳雅步,威儀可觀,前禮佛足,「善來世尊!慈哀憐愍,今見納受我等施食。」(《撰集百緣經》/卷一/菩薩授記品第一/(一)滿賢婆羅門遙請佛緣)

而恆河畔有一船師,遙見世尊向己而來,從坐速起,急疾向前,迎接世尊,到佛邊已,而白佛言:「善來世尊!從何遠來,而忽到此。」(《佛本行集經》/卷四十/教化兵將品下)

爾時難陀,在樓閣上,遙見世尊,將至其所,速即驚起,下於重閣,往至佛邊,頂禮佛足,卻立一面,因白佛言:「善來世尊!何從遠至,唯願垂神,入我堂室,昇座而坐。」(《佛本行集經》/卷五十六/難陀出家因緣品第五十七上)

爾時世尊,知婆持加善根已熟應受我化,即便往詣彼長者家,忽然驚起,合掌奉迎,「善來世尊!敷座而坐。」(《撰集百緣經》/卷一/菩薩授記品第一/(六)婆持加困病緣)

這是「善來」的第一種用法,置於被稱呼者的前面,可用於上對下,也可以用於下對上。通常意思是表示對來訪人的歡迎。中文的取義是「善!來!」兩個概念的組合。也就是「多好啊,你來了!」的意思。
 
二、放在普通名詞之前
 
無上聖德不安所座,各從座起,前行奉迎,各口發言:「善來聖尊!有執法衣。」(《佛說普曜經》卷七/梵天勸助說法品第二十三)

請於菩薩,各各一心,齊頂禮足,同共白言:「善來聖者!我等諸仙欲請聖者住於此處。」(《佛本行集經》/卷二十/觀諸異道品第二十四)

遙見使來,漸將向近,即起前迎,而口唱言:「善來仁者!云何忽屈來到此間,願且消息,少時停止。」(《佛本行集經》/卷二十/王使往還品第二十五上)

遙見菩薩,近來見已,不覺大聲,聲告言:「善來聖子!」菩薩前至阿羅邏所,二人對面,相共問訊。(《佛本行集經》/卷二十一/問阿羅邏品第二十六上)

爾時瓦師,即白彼等辟支佛言:「善來諸仙!受我家食訖隨意去。」(《佛本行集經》/卷三十四/轉妙法輪品下)

諸天遙見彼王來 各起而迎告於彼
善來人中法王者 共天帝釋坐此處
是時帝釋大天王 遙見彼王來即起
迎逆而告王言曰 善來世間汝大王
(《佛本行集經》/卷四十四/布施竹園品第四十六)

爾時跋陀羅卑梨耶女兄弟,從其家出,向摩伽陀,至王舍城,彼等值初第一牛群所居之處,彼處諸人,曲躬出迎,口作是言:「善來人輩!從於何方,遠來到此。」(《佛本行集經》/卷四十五/大迦葉因緣品第四十七上)

語諸商人:「善來聖子!從何遠來,汝等聖子,來與我等可為夫也。」(《佛本行集經》/卷四十九/五百比丘因緣品第五十)

諸寶瓔珞莊嚴其身,乃至亦復白慈者言:「善來慈者!何能冒至?」(《佛本行集經》/卷五十/說法儀式品下)

觀者無厭,微妙殊特,以諸瓔珞莊嚴其身,語慈者曰:「善來聖者!能遠至。」又言:「慈者!此城皆是琉璃所成,眾物具有。」(《佛本行集經》/卷五十/說法儀式品下)

時梵志言:「善來大王!我今供養如是大眾,汝可助我共供養之。」毘沙門王言:「敬如所敕,隨意所須。」(《悲華經》/卷二/大施品第三之一)

梵志問言:「汝是誰也?」梵王報言:「我是大梵天王!」梵志答言:「善來天王!可還天上集會諸天,汝持我言。」(《悲華經》/卷三/大施品第三之二)

這些例子的「善來」用於普通名詞的前面,這個普通名詞是指被迎接稱呼的人。它可以是雙音節名詞,也可以是多音節名詞,例如:「善來人中法王者」、「善來世間汝大王」,但這兩例只出現於偈中。
 
三、放在「比丘」之前
 
爾時佛告憍陳如言:「善來比丘!入我法中,行於梵行,盡苦邊故。」(《佛本行集經》/卷三十四/轉妙法輪品下)

爾時佛告耶輸陀言:「善來比丘!汝今於我所說法中,行於梵行,正盡諸漏。」(《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五/耶輸陀因緣品下)

爾時佛告彼童子言:「善來比丘!入我法中,行於梵行,正盡諸苦,令到其邊。」(《佛本行集經》/卷三十八/那羅陀出家品)

「唯願世尊!聽我出家,受具足戒。」佛告彼言:「善來比丘!今來入我自證法中,行於梵行,盡諸苦故。」(《佛本行集經》/卷四十八/舍利目連因緣品下)

各各發念,欲往詣佛,即便俱出,徑詣鹿園,本願應度,見佛便解,願為弟子。佛言:「善來比丘!悉成沙門,因順本旨,速成法要,垢除縛解,皆得羅漢。」(《中本起經》/卷上/現變品第二)

「汝等何趣五百弟子?」俱發聲言:「願如大師!」皆即稽首,求作沙門,佛言:「善來比丘!皆成沙門。」(《中本起經》/卷上/化迦葉品第三)

爾時國王聞佛世尊說是偈已,心開意解,得須陀洹果,即於佛前,求索出家,佛即告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服著身,便成沙門。」(《撰集百緣經》/卷一/菩薩授記品第一/(九)佛說法度二王出家緣)

諸比丘僧,默然而坐,心驚毛豎,尋於佛前,深生信敬,長跪合掌,求入道次。佛即告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服著身,便成沙門。」(《撰集百緣經》/卷二/報應受供養品第二/(一七)乾闥婆作樂讚佛緣)

女見佛已心生喜樂,求索入道。佛即告言:「善來比丘尼!頭髮自落,法服著身,成比丘尼。」精懃修習,得阿羅漢果。(《撰集百緣經》/卷八/比丘尼品第八/(七一)寶珠比丘尼生時光照城內緣)

「善來」出現在「比丘」或「比丘尼」的前面,都是佛陀的用語,是佛陀對比丘或比丘尼說的話。

佛對比丘稱「善來比丘」時,該比丘即得具足戒,此即所謂的「善來得」,乃十種得戒緣之一。如《五分律》卷十五云︰

於是憍陳如從坐起,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願與我出家受具足戒。」佛言︰「善來比丘!受具足戒,於我善說法律能盡一切苦,淨修梵行。」憍陳如鬚髮自墮,袈裟著身。

《善見律毗婆沙》卷七亦云︰

善來比丘者,有白衣來詣佛所,欲求出家,如來即觀其根,因緣具足應可度者,便喚言:「善來比丘!鬚髮自墮,而成比丘。」喚者如來於納衣裏出右手,手黃金色,以梵音聲喚:「善來!可修梵行,令盡苦源。」佛語未竟,便成比丘,得具足戒。

該書並舉出佛在世時,依此法而得戒的比丘人數,總計有一千三百四十一人。此「善來得」的作法,只有佛一人能作。
 
四、放在其他詞之前
 
彼等眾生,善得人身,善來此世,大得財利,大種福業,又復得見童子,至於三十三天諸天圍遶,乘七寶梯,而下彼處。(《佛本行集經》/卷十/相師占看品下)

爾時佛告二比丘言:「汝等比丘!善來入我自說法中,行於梵行,正盡苦邊。」(《佛本行集經)/卷三十四/轉妙法輪品下)
 
生子聞第一 身相三十二
欲見普吉義 吾身以故來
善來吾樂之 今適寂淨眠
且待須臾覺 見妙如滿月
(《佛說普曜經》/卷二 /欲生時三十二瑞品第五)

這三句可以說明「善來」二字接合得十分緊密,在佛經中實際已成為一個複合詞。它不僅用於實質上的迎接賓客,也引伸為抽象概念的「眾生善來此世」、「比 丘善來入我自說法中」、「吾身善來吾樂之」等句子中,所傳達的意思是「以一種合宜的方式,快樂的心情接受」。這樣的同義詞竟是現代漢語所沒有的。

即往從之,迦葉見佛來,起迎讚言:「大道人善來相見,自安隱乎?」(《佛說普曜經》/卷八/十八變品第二十五)

迦葉見佛,即來起迎,讚言:「幸甚!大道人善來相見,相見消息安不?」佛即答言:「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厚,是為第一安。」(《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下)

佛為說法,即得須陀洹道,明日魔知其心,即化作佛欲來壞之,而至其家,長者以未得他心智故,不知是魔,歡喜迎之。善來將入座,魔佛語長者言:「我昨日所說者,盡非是佛語,汝速捨之。」(《眾經撰雜譬喻》/卷上)

這幾條看起來,「善來」好像是人名,其實不是。但是佛經中的確有人名叫「善來」,《佛光大辭典》云︰

又作娑婆揭多、沙伽陀、修伽陀。佛世之比丘名,為憍閃毘國失收摩羅山浮圖長者之子。以資性薄福,蕩盡家產,賴行乞維生,人稱惡來。後遇釋尊,釋尊教其 以青蓮花供僧,乃憶前生曾修青處觀。其後又聞釋尊演說妙法,證得初果,遂剃髮出家,發勇猛心,終證阿羅漢果。釋尊命其至失收摩羅山調伏毒龍,師至龍處,入 火光定,以神通力調伏之。後至室羅伐城,受一婆羅門供養,不知飲漿中羼酒,飲之醉臥於地,釋尊為說飲酒之過,此即制飲酒戒之起因。(其資料見於《增一阿含 經》卷三、《無量壽經》卷上、《阿羅漢具德經》、《沙曷比丘功德經》、有部《毘奈耶》卷四十二〈飲酒學處〉、《四分律》卷十六。)

這幾條的「善來」仍然是指迎接賓客的用語。頭兩句的「讚言:大道人善來相見」,應斷句為「讚言:大道人,善來相見!」。所以,「善來」還是指「真好!你來了!」的意思。末一句「歡喜迎之,善來將入座」也是迎客的用語。
 
五、放在其他詞之後
 
時往佛所,父母即將,往詣佛所,頭面作禮,求索出家,佛言:「善來!頭髮自墮,所著白疊,尋成五衣,付大愛道,為比丘尼。」精進不久,成阿羅漢道。(《賢愚經》/卷五/貧人夫婦疊施得現報品第二十五)

便得見佛,紫磨金色,三十二相,明朗如日,即時禮佛,喜慶無量,佛為說法,志心聽受,即破二十億惡,得須陀洹,已得慧眼,便求出家,佛言:「善來!便成沙門。」佛重方便,廣為說法。(《賢愚經》/卷六/快目王眼施緣品第二十七)

「此調身之法也,夫弓船木匠六藝奇術,斯皆綺飾華譽之事,蕩身縱意生死之路也。」梵志聞之,欣然信解願為弟子。佛言:「沙門善來!鬚髮自墮,即成沙門。」佛重為說四諦八解之要,尋時即得阿羅漢道。(《法句譬喻經》卷二/明哲品第十四)

舉聲歎曰:「久在恩愛獄,縛著名色械,今馳趣天尊,寧得解脫不?」佛言:「童子善來覺矣,斯處無憂,眾行畢竟。」前禮佛足,卻住一面,佛為說法,逮無垢法眼,退席白佛:「願為弟子。」佛言:「善來比丘!便成沙門。」(《中本起經》/卷上/現變品第二)

爾時世尊,即告彼等四長者言:「汝輩比丘,清淨善來,入我法中,行於梵行,滅諸苦故。」(《佛本行集經》/卷三十六/耶輸陀宿緣品第三十九)

這幾句都是「佛言善來,便成沙門」的句式,也是「善來得」的作法,是佛陀度化眾生的用語。「佛言,童子善來覺矣」是佛陀勉勵童子好好地修成正覺。末一句佛陀勉勵比丘要「清淨善來,行於梵行」,就是用清淨的心好好地實踐佛法。「清淨」與「善來」都是當時常用的複合詞。
 
六、重疊「善來」
 
爾時世尊,既遙睹見伊缽羅龍漸漸而來,見已告言:「善來善來!伊缽羅龍王,經歷多時不曾相見,王今身體安隱以不?」(《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七/那羅陀出家品第四十一上)

或復以頭禮菩薩者,或復有以微妙音聲白菩薩,言:「善來善來!」時王舍城,所有人民見菩薩者,無有一人不生歡喜愛樂之心。(《佛本行集經》/卷二十三/勸受世利品中)

爾時世尊,為憐愍彼耶輸陀故,身放光明,以金色臂,展手而向耶輸陀邊,作如是言:「善來善來!汝耶輸陀,此處無患,此處無畏。此處安樂,此處自在,而有偈說。(《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五/耶輸陀因緣品下)

是時佛告娑毘耶言:「善來善來!汝娑毘耶,於我自說法行之中,正盡諸苦得解脫故。」(《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九/娑毘耶出家品下)

這幾句重疊「善來」二字,都是佛陀說的話,有強調的意味,表示「迎接」、「歡迎」之意。末一句表示要娑毘耶好好地來修為,從佛法中獲得解脫之意。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