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那先比丘經》



版本

《那先比丘經》被認為是西元前二世紀後半,以西北印度的五河區的奢羯羅(Sagala)為首都的希臘人彌蘭陀王(Menandros),和中東部印度的比丘那先(Nagasena)在奢羯羅,問答而成的論辯集。

 

漢傳《那先比丘經》在東晉317年到420年間譯出,有兩卷本跟三卷本,譯者失佚。與之對應的南傳巴利文經典稱為《彌蘭陀王所問經》(Milindapañda),共七章。其前三章與漢譯三卷本相近。本書採用漢譯《那先比丘經》三卷本。

 

內容大要

《那先比丘經》分三大段。第一段,主要敘述那先比丘和彌蘭陀王的前世今生,以及那先出家修行的歷程。第二段,是彌蘭陀王遇到那先後,提出許多問難,直到辯論結束,是本經核心。最後部分,敘述王供養那先比丘,二人獨自思惟各自所問、所答,甚感滿意而心生歡喜。《那先比丘經》以問答的方式來解釋佛教的基本義理,包括輪迴的主體、業報、緣起、善惡與苦樂、佛的存在、涅槃等問題,範圍廣泛。當中,那先也舉了許多譬喻來說明佛法中的重要思想,有助於理解其間深奧義理。

 

主角介紹

那先比丘

那先,巴利語Nagasena,又作那伽斯那、那伽犀那、或譯為龍軍,西元前二世紀後半,生於印度。少年隨舅父樓漢尊者在佛教僧團出家,勤修三學而證果,住舍竭國泄坻迦寺。與彌蘭陀王共論經道,那先比丘的主要思想為「說一切有部」的思想。

 

彌蘭陀王

彌蘭陀,即希臘大夏王Menandros,巴利語Milinda,在遠征印度時,曾達華氏城(Pataliputra)。後堅守於東旁遮普(EasternPunjab),並立奢羯羅(Sagala)為首都。彌蘭陀王所統治的地域非常廣,勢力跨及西北印度五河一帶。他在和那先比丘辯論後,因信服而皈依佛教。這部經可以看到西方和東方思想的差別,也可解答一般人對佛教基本義理的疑惑。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