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培育
26 在團體中茁壯自己



我在前面以紙球的力量來說明「團體」。在團體裡,每個成員就如一片碎紙,是不完整的且無法發揮力量。
 
團體錘鍊的必要性
進入佛門,要成為一位真正的比丘、比丘尼,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門外漢總以為,出家能摒除世間的雜務,而過著無憂無慮、自在逍遙的生活。出家後,要過自在閒適的生活,確實是可能的。從古至今,如閒雲野鶴般自在遊方、隨緣度化的高僧大德所在多有。但是,對一般的修行者來說,那是未來的目標。如果沒有在僧團中經歷一番「寒徹骨」的錘鍊,善根的種子將不可能抽芽而開花結果,自己的修行道業沒有著落,想過隨緣自在的生活,也只是空談而已。
 
如何使善根福德之種生根發芽呢?從外在的條件來說,包括僧團內道風的持續、人際關係的互動,以及團體給予個人成長的空間等。內在的條件,則包括個人對三寶的信念、道心的確立,以及戒、定、慧三學的認識與增長,還有對修持菩薩萬行的誓願等。而這些條件是否具足,則視個人是否能持續堅持、安住身心而定。
 
叢林之中無曲木
古德說:「叢林之中無曲木。」這句話是指樹木若在野地裡獨自成長,必然枝枒亂伸,難以長成挺拔的大樹。相反地,當它生長於森林中,周遭都有樹木,自然不扶而直。叢林也是如此,大眾經由叢林的陶鑄,每個僧人都可以成為有用的僧才,就如同古德法演禪師所說:「所謂叢林者,陶鑄聖凡養育才器之地。」
 
然而,叢林中的僧眾來自四面八方,有著不同的背景與習氣,要使人人都能成為「正直之木」,就必須發揮健全的叢林功能。禪門有句話說:「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叢林之所以設立規矩,便是要使大眾有可依循的共同軌則,彼此於身、口、意、見、戒、利等方面都能和合。團體無諍,個人也能收攝身心,安心辦道。
 
我們唯有在叢林中逐漸調伏難調之心,順服戒律的規範,遵守團體的規則來調整自己,並在參與僧團時,用心學習,吸取養分,才能進而將這些養分變成自己的力量。如此,逐漸地脫胎換骨,讓自己成為能納受佛法的「法器」。
 
教團是成就一個人最好的地方
我們要知道,團體是由眾人共同創造、共同努力的,有許多可以讓我們成長的條件和因緣,也提供我們可以磨練的機會。儘管個人是「不完整的碎紙」也無妨,只要經過組織、重整、訓練,接納別人,調整自己,成為團體的一份子,你就可以在團體中逐漸地成長茁壯。
 
教團是成就一個人最好的地方,只要你把握因緣,安住學習,最終你一定能像一棵高大的松樹般,不畏風霜地挺立在人間。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