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因法師說禪(四):  以心印心 燈燈相傳
8修行的開始—信與忍



將生命投入於信仰
中國禪法「直指人心」,不是從文字裡來找到你的真如法性、自性、佛性。文字裡怎麼可能找得到這些呢?絕對不可能。你以為只要讀佛學院就可以開悟,那也是不可能的!或者你認為要讀多少經論就可以找到佛性,那同樣也不可能。因為開悟與知解這是兩個不同的領域與語言。
 
在大家修法時,我們強調「直指人心,教外別傳」,而在離開了文字、知識的思惟後,你要問的反而是:「什麼是宗教信仰?我的信仰在哪裡?」「我信仰的到底是什麼呢?」
 
你可以說「我信仰釋迦牟尼佛」、「我信仰阿彌陀佛」,什麼是「信」?要回到我們自己身上來問:「我到底信什麼?參禪是什麼?」
 
惠能大師所說的「皈依一體三身自性佛」,這不是名相的問題,而是從自己身心裡去知道身心是完整的。這樣的皈依也是一種修行,在尚未成佛之前,修法一定要先從「信」開始,最後成就的還是「信」。
 
當年我要出家時,跟觀音菩薩說:「請觀音菩薩慈悲,滿我出家的願。」可是我母親也對著同一尊觀音菩薩說:「觀音菩薩!你無論如何千萬都不要答應她去出家。」
 
我不曉得觀音菩薩是聽我的或聽我母親的,最後當然是我滿願了!因為我出家了。我告訴自己:「出家是我想要的,不是你要的!所以,觀音菩薩不會聽你的!」
 
我投入自己的生命,我肯定自己的信仰,而且在自己的信仰中,我心甘情願,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這是我對自己的信仰的態度,那麼,你要怎麼說自己的信仰呢?
 
三種「忍」
我們禪修的目的,就是要看清楚無常,看清楚世間的苦迫,解脫輪迴。什麼叫「禪」?這個需要自己深刻地去體會,不論你要吃飯、走路,都是在色身裡完成,可是我目前還在過程中,我看到無常。參禪就是要接受世間的無常,接受你自己的無常,因為日日月月都是在遷流變化當中,你又何曾例外?
 
可是你只有那麼一點的善根,它在哪裡?你觸摸不到嗎?絕對可以感受到、觸摸到,這就是「忍」。我們不要用得失、利弊、貧富、貴賤來衡量世間,一定要從「忍」字著手,它是最好的修行,比布施、持戒、禪定、智慧更加貼近於我們。
 
「忍」的意思是「接受」、「相信」,而你「相信」什麼?
 
我們常說自己是信仰佛教,但一定要回過頭來問自己:「我到底信仰佛教的什麼?」不論是去尋師訪道或遊方參學,經歷過什麼樣的修學歷程,你回過頭來看自己時會說:「啊!原來如此啊!我就是這個樣子。」「它是什麼樣子?」「就是那個樣子。」「那個樣子」無法言說,只能體會。那麼,這是否已脫出輪迴了呢?我不曉得,但只有一個確定的情況是:你確信了自己到底信仰了什麼。
 
在佛經中提到三種「忍」,有對事相的安忍與對道理的安忍。第一個「忍」是「生忍」,例如我們在接受他人的供養時,不生起憍慢,在他人對我們瞋罵傷害中,不生起怨恨。這是從生活與人際關係的歷練中,能自我提升的一種智慧。
 
第二個是「法忍」,即對於寒冷、炎熱、風雨、飢渴等情況感到惱害時,能夠安忍,不生起瞋恚或憂愁,這是對外在環境的安忍。我們經常就是在這些事相上打轉,無法安忍而造成許多煩惱。
 
第三個「忍」是「無生法忍」,這是對道理的安忍。「無生法」是指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無生法」就是指把心安住於法不生滅的道理上,這是菩薩的境界。
 
觀察無常,修「無生法忍」
記得早期我去看廣欽老和尚時,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一句話他一定問:「你從哪裡來?」
 
我回答說:「我從台北來。」
 
他沒有再接說下一句。
 
第二次去,他又再問:「你從哪裡來?」
 
我仍然回答:「我從台北來。」
 
這是世俗的語言,如果還要再問,就是問:「台北之前,你又從哪裡來?」
 
老和尚一直在問:「你從哪裡來?」第二次去這樣問,第三次又這樣問時,我開始自問:「我從哪裡來?我確實從哪裡來?」
 
但是,「我從哪裡來?」這是指「前一刻我從哪裡來?」還是「此刻我從哪裡來?」可是此刻從未停留下來啊!什麼時候停留呢?《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什麼不可得?因為過去、現在、未來的每一個剎那都遷流不住,當你說「當下」時,已經又到了下一個剎那,現在早已成為了過去。
 
我們明明就在無常裡,所以,你的佛性、自性一直就在無常的時間流裡,在變動的環境流裡,在遷流的因緣法裡,一幕接一幕不斷地出現,你要抓取什麼?可以停留久一點嗎?一刻都不停留的。「忍」就是陪著你成長的、認識的一個過程,它是一個背景而已,是一種肯定,也是讓自己去承擔、接受這些過程,也看到自己的心境。所以,首先是要「看清楚」,完全地進入這樣的心境。
 
中國的禪法是從「無」入道。什麼是「無」呢?「無」就是「無」,我們修行了半天有修出什麼來嗎?我們空著手從媽媽的肚子來到世間,長大以後,好像接觸了很多人,也擁有了很多的東西。我們有時拿起照片來看,「這是過去我班上的同學」、「這個我還曾經跟他吵過架」……,結果這些都變成背景的影子。
 
所以,從「無」入道,「道」在哪裡?還是「無」。最後你要走的時候,無論建立了多少功勞、功業、功德,全部都要放下,這個就是「忍」。
 
我們在看無常時,其實要證的是「無生法」,要了悟的是法原來不生不滅。要怎麼修呢?就是隨時都回到當下,修一個「忍」字,從對「無常」的觀察裡,徹底認知空、實相的真理而安住,這就是修「無生法忍」。在此的「忍」就是指「確認」、「確知」。
 
「無生法忍」是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呢?還是我們現世當下就可以修呢?當然當下就可以修,這就是「禪修」。
 
懺悔才能真正地放下
「忍」就是「接受」、「相信」,也是一種肯定,我們在這當中,生出很多念頭,但在檢核自己時,就覺得深感懺悔。
 
中國的禪法要修懺悔。惠能大師傳授的是「無相懺悔」,「懺」是懺其前愆,懺悔從前所有的惡業、愚痴、嫉妒等罪,令它們永遠不再生起。「悔」是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永遠斷除所有惡業、愚痴、嫉妒等罪,永遠不再造作。「無相懺悔」就是指能觀罪業本空,皆由妄心所造,只要我們止息妄心,罪業頓時消除,就如千年闇室,一燈即明。「無相懺悔」就是從「自性」起修,鼓勵大眾修行一定要回到自心,要相信、肯定自心即佛。
 
如果想要追悔過去的事,永遠也追不回來!過去你追不回,而且你已經往前衝,永遠也回不到昨天,甚至是前一刻。所以,一定要禪修。禪修能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心念,看到裡面有很多的後悔、求不得或怨憎會。如果沒有進入禪修,你看不到自己扛著這些到底要做什麼。
 
在禪修時,有時很多內心深處的情緒會不自覺地湧上心頭。例如在道場裡共住就不免有人際關係的衝突,內心常覺得很委屈,甚至心想:「別人都是欠我的。」這些不斷湧現出來的情境,以及糾纏不清的念頭,如果散不去時,我們不妨就直接說:「我要來看看它。」就直接看住那個念頭。
 
我開始練習去看住這些生起的情緒或念頭後,發現自己好像一直在尋找一個寺院來寄託這個身體,因由這色身而行生的種種問題,我自己就受不了自己,總覺得別人欺負我,讓我這麼委屈。如此自尋煩惱,於是身心無法安頓。後來我就完全地看到自己心境的變化與因緣的生滅後,這才真正地放下了。
 
「放下」是什麼?活在世間本來就需要這個色身,要這一套衣著,也要這一套寺院來安頓這組色身,這些外在環境的變化,都有其自然的因緣,這些因緣不是由誰在操縱或主導。身心本來就是整個配套,有因就有果,你不能只想要「這個」,而排斥「那個」,以分別對立的心去執取所喜愛的,排斥你所討厭的,這一切終究會造成身心的痛苦,無樂可得。所以,當時因體會這個色身的殼子後,我才能坦然地面對自己。
 
當你的心看到這些境界時,要打從內心「懺悔」,要「無相」懺悔。那就是坦然地接受,深知一切煩惱都來自於自己的分別妄心,執取內外身心所造成的。這是否就是「小悟」?其實談不上,只是「看到」而已,從事相中看到那個「理」。「果從因生,事待理成」,就從事相本身知道無生法的「理」在哪裡,自己進入那個「理」,也安頓了自己。
 
「有」從哪裡來?它的後面還是「空」的!「自性」從哪裡來?還是無生的。自己要能「忍」,一定要看到內心排斥的、討厭的、拒絕的、委屈的、被欺負的那種感覺,其實都來自於內在的虛妄分別,那也是不可得的。一定要完全地從自己心裡看到,我們才能從自我的牢籠中逃脫出來,這是我從中國禪法裡看到的。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