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因的學思
借我一生看因緣

戒、定、慧是佛法的三學,悟因在她的著作及講演中, 不厭其煩地說明它們之間的密切關係—「禪定」建立 在「戒律」的基礎上,而「智慧」則是成功修定的圓滿 成果。從此看來,戒律的確是佛教的立足點。



香光尼眾佛學院於1980年成立以來,悟因持續為學生授課,她曾開設的課程有「四十二章經」、「金剛經」、「楞嚴經」、「大智度論」、「維摩詰經」、「修行道地經」,和「那先比丘經」等。其中以「楞嚴經」、「大智度論」講授的時間最長。1996 年,佛學院對外擴大招生時,課程的名稱由某一經論,更名為「院長開示」。從讀經的選擇上看,悟因對大乘小乘經典同樣重視,這個不分宗派的態度,我們在研讀班的課本中可以有所發現。

 
《維摩經》是悟因常講的一部大乘經典,第七品的主題是〈觀眾生品〉,在文殊師利菩薩問維摩詰:「菩薩云何觀於眾生?」悟因以她自己的讀書及修行,跟學生分享她對這一問題的反思︰
 
最近,我在閱讀一本傳記文學,叫《借我一生》,余秋雨寫的。「借我一生」,就像一幕幕的動畫,很令人感動。作者從一生可以計算得到的事例,回顧在這一輩子中,所經過的地方、住過的村落房舍;在成長路上,經過的學校,接受老師的教導,然後,也在那裡呈現多少哀傷和歡笑,這些難忘的親友、老師、同事、友朋,都變成他成長路上的背景,叫「借我一生」。⋯⋯
 
生命流,一年復一年,一輩復一輩,生而又死,死而復生的流轉,我們穿梭在六道人天,不斷地奔跑、追逐,我們什麼時候清醒過?我們在追逐什麼?⋯⋯
 
〈觀眾生品〉講觀眾生,不如先學著觀自己。去觀察,去看到生命的圖像,是一個「眾」相,不是另有一個條件,或只是一個人活在世間,而是活在因緣和合的群體中,並且常常要靠別人幫忙提供因緣。這樣觀察之後,先學習不要再唯我獨尊地排斥他人,或堅執己見、造惡,要學習接受,接受的背後,是學習有容乃大。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