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心動念 常行不輕
2比丘身 菩薩道



常不輕菩薩說,人活在世間,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是「人身」;第二層是 佛教於「人道」中施設;第三層是人要變成「大人」,也就是菩薩。
 
先說「人身」,凡是人,都要面對無常,生老病死皆無法避免。
 
次說第二層次,人雖是動物之一,但不同於貓狗。孟子說:「人之所以異 於禽獸者幾希。」儘管人和動物之間的區別很細微,但是人能學習語文、科學 等知識,也能閱讀經典,主動思考。雖然,佛教的法門眾多,還是從「人道」 為起始點,來提出所有的設施。
 
再說第三層,「大人」是什麼?就是《八大人覺經》裡的八種「大人」。 「大人」能夠推己及人,為人設想,愛護自他,「大人」才能夠成佛。
 
以常不輕菩薩來說,他在《法華經》裡身分特殊,既是比丘身,也被稱為 菩薩。比丘一般是聲聞道,是「小乘」;菩薩道則要走出來服務大眾,是「大 乘」。作為「比丘」的常不輕被稱為「菩薩」,看似有些矛盾,其實不會。比 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雖然都是「聲聞眾」,但如果 發了「大心」,與眾生感同身受,即是菩薩。
 
常在心中的一幅畫
我出家前住台北,有天到當時的新公園(即現在的二二八公園),那時公 園音樂台旁邊,許多法師正在浴佛,他們穿著長衫,衣袂飄飄,神情專注,只見風一吹,法師長衫的一角揚了起來。
 
儘管當時的我聽不懂他們念的經文,但這幅景象讓我難忘,我那時心裡看 見了一幅畫,就是如今《香光莊嚴》雜誌上常出現的一幅形象:長衫的衣袂, 飄起一角。
 
有人談到自己出家原因說:「看到家人生病、死亡,痛念無常。」
 
我說:「我心中只有一幅畫,就是那一天衣袂飄飄的長衫。」那終年如一 的樸素衣衫,未盡的語言與修行皆在其中。
 
對自己栽培與充實,再加上善行與惜福,以歡喜心看著人家布施,愛惜鄰 居,引導家人來學佛,這是自己對世間的教化與安頓。
 
每個人得度因緣不一樣,趁著我們還活著,在世間有一個位置,身體還 健康,多做一點善事,這就是「栽培」,栽培學佛的團隊,也栽培了自己的力 量,力量會擴散的。
 
培養自己的福德因緣
常不輕菩薩曾受輕視、打罵之苦而不退轉,彌勒菩薩和慈航法師修行時, 也曾被人欺負。彌勒菩薩說:「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 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又說:「我為這些眾生種下善根,他們 有了最好的得度因緣。」
 
慈航法師也這麼說過:「人家欺負你,如果自己理虧,自己不對,那要趕 快反省,如果理虧的是他,我為什麼還要跟他攪和一起生氣呢?再過幾年,你 且看他,他會回到你的度化。」
 
我常常跟法師們說,出家就是做「僧寶」。「寶」是栽培自己,培養自己 的福德因緣,就像常不輕菩薩,即使一開始被罵、被欺負,他並不生氣,反而 還把欺負他的人給度了,這叫做因緣。
 
把因緣拉長來看,就能明白,當年他們的欺負是沒道理的,實在不值得計 較,想想看,我們自己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人生經驗呢?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