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至出家
童年至出家

多年以後,當悟因回想出家前遭到父母強烈的反對,仍然非常感慨。不但父母反對,她的哥哥和弟弟也不贊成。反對出家,在當時並不稀奇。一般認為:女子出家,一定是遭到人生的不幸,比如失戀或離婚;年歲稍大的可能是因為喪夫或無兒女奉養。既然這些原因都不是,那為什麼好好的一個年輕女孩子會想要出家呢?如果要吃齋信佛,在家也可以做到啊!



 
悟因俗名陳夏珠,出生在1940年七月十五日,原籍台中清水。她有一個哥哥,一個弟弟,還有一個從舅舅家過繼來的小妹。陳家是一個很大的家族,曾祖父是長房,原來與五六七房同營碾米廠,但是因為她家這一房的祖先喜歡賭博,不務正業,最後只好頂讓給其他各房。在她記憶中,其他的各房都做得很好,不是在銀行工作,就是學校教師,也出過鎮公所要職。而她這房的曾祖父、祖父都住在鎮上,好像並不注重子女的教育。雖然她自己的父親、叔叔曾受教育,但一生都做公務員,她的哥哥和弟弟也是公務員,家裡沒有任何人經商。每年逢到節日,全族都會回到老家團聚。
 
雖然她年紀很輕,卻已體會出兩件事:第一、教育的重要性。她直覺到教育程度跟社會地位有直接的關係。也因為如此,每次返鄉她都覺得親族間有階級之分,因為她知道她曾祖父這一房不強調教育,所以沒有別房的氣派。第二、男女之間有非常明顯的不平等。雖然所有的飯菜都是婦女在廚房汗流浹背煮出來的,但是媳婦們沒有資格跟大家一起坐下來吃。吃飯的次序是男士第一、孩子第二,婦女永遠是吃大家所剩的飯菜。
 
其實夏珠早已從住家清水巖的觀音亭那兒,覺知到社會對婦女的歧視。
 
悟因在回憶她童年時,最記得的是她很喜歡聽「善諭」。地方人士時常在觀音亭前說所謂「善諭」的故事,有的來自西遊記、封神榜,有的來自水滸傳等。這些故事都強調因果報應,勸人為善,但同時也強調專對女性的諸多禁忌。比方說,初一、十五,不只要大家吃素;同時也告誡:女人的衣服不可以拿到太陽下去曬,也不能拿到河裡去洗,因為會沾汙河水,萬一下游的人拿汙水去煮菜燒茶敬神,會犯大禁忌;此外,做月子或在經期中的女性不能到廟裡拜拜;敬神的儀式更只有男性可以參加,女性只有做飯做菜的份。
 
「尤其」悟因說:「我不能了解的是血盆地獄的說法。那是說女子難產死亡,就被打入血盆地獄受刑,這個地獄是專門為女人設的。多年後,我才知道這是一部叫《血盆經》的偽經的思想。不但佛教有這部經,道教也有,在宋代以後開始流行,它對中國婦女打擊很大。
 
夏珠從小就為這些對女性的歧視和偏見感到不平:為什麼只有婦女,而不是男子受到這些限制?尤其不合理的是:女人因為生孩子難產而死,為什麼必須到血盆地獄去受處罰?難道生小孩是罪過嗎?

有一件事,她一直忘不了。那是1953年,她十四歲的時候,那時觀音亭駐有軍隊,人們生活都不富裕。可是每年觀音生日,信徒們還是花錢買很貴的布料,如綢、緞或絨,親手縫成觀音的披風,替換舊的。夏珠的母親做裁縫,手藝很巧,那個龍華派廟公的妻子,常常把換下來的舊披風,拿來給她母親改成內褲穿。

看在眼裡,很是難過,小小的心靈已經知道應該尊敬神明。其實在她出家以前,她對佛教並沒有什麼了解,像一般台灣家庭一樣,陳家拜祖先、拜媽祖,她也跟父親到過廟裡去拜哪吒太子;自己曾去過基督教的教堂做禮拜。那時教會常發奶粉,她拿過一兩次,但是吃過總是瀉肚;父母也不贊成她去,說信基督教是遺棄祖先,她也就作罷了。但是在印象中,她感到聖詩及做禮拜是很美的,只是雖然被感動,仍有相當的隔閡。
 
夏珠從小就非常喜歡讀書,她是什麼書都看,隨手拿起一本,就一心一意地看,什麼都聽不見。母親在這個時候總會說:女孩子結婚後都得侍候公婆、煮菜燒飯、洗小孩尿布,所以看很多書是沒有用的。夏珠因此開始對婚姻產生疑問。小時候,她常幫母親釘紐扣或縫衣邊,但是母親並不希望她做裁縫,因此也不反對她上學。上彰化女中,先是通學,後來住校,早先她父親和哥哥都在台北工作(鄉下的男人到城裡工作,把家眷留在老家,在當時是很平常的。)曾祖母去世後,全家就搬到台北,那時她還沒有畢業。/div>
 
正式接觸佛教是搬到台北以後,那時她十六歲。有一次,她跟母親到台北新公園參加浴佛典禮,看到很多法師穿著莊嚴的僧服在台上走來走去,心中無限仰慕。她皈依和出家的因緣很是奇妙。有一天她跟母親逛街,本來想去看電影,但是買不到票,於是到新北投去玩。
 
那時已近黃昏,忽然傳來優美的磬聲及木魚聲,於是順著聲音慢慢走上山,原來是有一座寺廟正在做晚課,她們就進入寺裡,這是夏珠第一次見到明宗(這位只比她大兩歲的師父,那時在法藏寺依止東初)。明宗見到她們母女兩人,開口就問:「有沒有拜觀音?有沒有吃素?」她們說:「有。」於是明宗就要她們皈依,向她說:「妳皈依我,你母親皈依我的師父。」這是1957年的農曆年,明宗二十歲,她十八歲。
 
法藏寺那時在東初主持下辦佛學院,雖然只有半年就停辦了,但那裡能看到一些雜誌,如《台灣佛教》、《海潮音》等,還有一些佛教書籍,所以夏珠常到法藏寺去找明宗。明宗很會說故事,解釋因果報應。而這是夏珠愛聽,也能聽得懂的;至於雜誌上一些佛學哲理的文章,看起來則相當艱澀難懂。
 
法藏寺的佛學院停辦後,明宗到台北十普寺白聖主辦的三藏佛學院就讀。她告訴夏珠,以後妳就去那兒找我。佛學院只收一班,男女眾合班上課,只有出家眾可以做學生。每次夏珠去找明宗,就只能在門外做旁聽生,很不方便。於是,她決定出家。明宗是她的剃度師;悟因是夏珠的法名,她正式入三藏佛學院。
 
多年以後,當悟因回想出家前遭到父母強烈的反對,仍然非常感慨。不但父母反對,她的哥哥和弟弟也不贊成。反對出家,在當時並不稀奇。一般認為:女子出家,一定是遭到人生的不幸,比如失戀或離婚;年歲稍大的可能是因為喪夫或無兒女奉養。既然這些原因都不是,那為什麼好好的一個年輕女孩子會想要出家呢?如果要吃齋信佛,在家也可以做到啊!
 
1957 年,夏珠十八歲,台灣的出家人並不多,台灣的經濟也相當不發達,寺院的生活是很清苦的。家境較好的,在出家時帶著一筆錢,交給寺院做安單費,就不必跟大眾一同勞作,可以一直住到老死;沒有錢的,無法安單,就得做粗活。經過長久的溝通,雖然父母終於同意了。可是在出家剃度的那一天,全家人還是哭成一團,憂心他們的女兒以後要受罪了。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