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慧學苑:跨越傳統的新宗教建築
簡約內斂,長養智慧:香光尼僧團台中道場「養慧學苑」另類設計觀

乍看養慧學苑,以線條割畫的長形、方形的灰色抿石子外觀, 座落在大墩十街住宅大樓旁,顯得格外的突出,嚴肅而且樸素, 建築師本欲傳達簡約內斂的意圖,卻也讓人相對地產生獨特的空間感。



 
這一、二年來您是否曾經路過大墩十街?一旁正在興建灰色調的長形建築,可曾吸引過您的目光?您是否臆測過它:可能是一家餐廳?或一個藝術展覽館?或是個休閒娛樂的場所?請不要訝異,答案是香光尼僧團台中的修行道場。

那天午后,我們走訪了執行整個工程監督的見瓚法師和自曜法師,她們法喜充滿的告訴我們有關於養慧學苑的種種。
 
突破傳統窠臼,不執著舊式規範

琉璃瓦、大屋頂、佛像、法輪、蓮花座……,一提到佛寺,腦海中所呈現的影像即是這些元素,然而台灣的佛寺或道場一定得要蓋成這樣子嗎?在這個萬事萬物都在求新求變的時代,由國內知名的建築師姚仁喜先生所設計的養慧學苑,倒提供了我們對宗教建築不同的思考觀點。

「養慧學苑並無明顯的宗教外觀和設計元素,的確是突破了傳統規範,這對姚先生和我們都是一種新的嘗試。」見瓚法師開宗明義的說:「當初悟因師父一直希望道場能突破耗費耗時、又無其他功能的舊式大屋頂,而以空間的實用性為考量,如此一來既能節省工程造價成本又可符合現代需求。」
 
重實質而不重形式,不執著於刻板的規範,不刻意標新立異,「最重要的是法師與信眾如何在這個空間內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如何跟現代人接近才是我們努力的目標。」自曜法師如是說。
 
佛教二千五百多年的傳遞過程,始終跟隨著時代在演化,也一直和時代持續保持著對話,幾千年前的公案至今仍具有啟發作用,主因在於傳遞者能因勢教化,佛教文化方能代代傳承而不絕。
 
耗時四年,養慧學苑落成啟用
 
八十五年七月開始動工,八十八年方竣工的養慧學苑,如果再加上規劃設計時間,前前後後共花了四年時間。一棟八層的建築,土地面積不過百餘坪,耗費四年的時間似乎太不合乎經濟效益了。

然而宗教畢竟不是營利的事業,雲林縣三條崙包公廟的興建,為了尋找廟內八根實木的柱子可以花掉四年的時間,為了找齊木雕師父可以再耗費二年的時間,世俗分秒必爭的計算方式,在宗教界似乎完全免俗。
 
談到施工過程的耗時,見瓚法師提到承攬整個工程營造的公司:「與敬業合作前後將近三年的時間,公司一本初衷從頭到尾敬業負責的態度,讓我們深受感動。」敬業建設甫成立第二年就承接養慧學苑的營造工程,工程的進度和成本完全超乎當年所估算的,而敬業始終抱持著與香光尼僧團結善緣、負責的心態,摒除在成本上所造成的困難,極力配合僧團完成學苑的興建。
 
「當然一個工程的完成,不只是承包廠商的付出,業主的投入也很重要。」見瓚法師談到她與自曜法師這四年來全心全力投入養慧學苑的建築,我們感受到除了是一種甘願作歡喜受、無怨無尤的付出精神,更有一種功德圓滿的成就,因為她二人畢竟非建築工程方面科班出身的。
 
廣褒與接納,信眾的修行淨地

乍看養慧學苑,以線條割畫的長形、方形的灰色抿石子外觀,座落在大墩十街住宅大樓旁,顯得格外的突出,嚴肅而且樸素,建築師本欲傳達簡約內斂的意圖,卻也讓人相對地產生獨特的空間感。

雖然在建築上為了突破傳統而減少了佛寺的象徵,然而設立養慧學苑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供一個信眾修行的道場,如果建築給人是一種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感覺,那麼耗費再多的心力卻不能服務社會大眾,這與悟因法師當初創立香光尼僧團以奉獻人間為職志的用意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見瓚法師回憶當時與建築師溝通外觀設計時說:「當初我們也曾和姚先生討論過對外觀的感覺,他認為學苑與人接觸的主體在一、二樓,所以一、二樓開口特別設得很大,只要你一進入大門就可以感受到這裡的開放性和接納性,至於外觀則只單純塑造它的獨特性即可。」
 
許多人路過養慧學苑大門,眼光總會好奇地往內探望,卻未必鼓得起勇氣跨進大門一步,站在門外如果您瞧得夠仔細的話,可望見三樓的大佛正以和善、溫暖的眼光向您示意:「沒關係,你可以再靠近一點。」
 
空間公私分明,兼顧自然採光
 
在外觀上法師們完全尊重建築師,而在動線運用與空間安排上,姚先生則在他的設計架構下融入法師所提出的要求,畢竟她們才是未來這個空間長駐的使用者。

由於大部分的人對傳統佛寺空間規劃的看法都認為應以佛為主體,不過寺院雖屬公共開放的建築,但對修行者而言,卻應是一個私密的空間,然而傳統建築較少照顧到其需求,以致於我們常在莊嚴的寺廟裡,看到僧尼們於洗手檯前盥洗的模樣,卻絲毫未曾去想過其實他們也需要隱私權。
 
養慧學苑就以樓層來區分空間使用機能:一、二樓屬服務性空間,三、四樓屬宗教性空間,五、六樓則為教學性空間,七、八樓為生活空間,在平面的部分又另以前、中、後作功能區分,如此一來,完全解決了上述的問題。
 
除了空間機能,採光的考量在佛寺建築似乎也被常忽略,通常屋頂大帽一壓,室內只見佛光,不見自然光。養慧學苑拿掉了屋頂大帽子,光線從此便無阻礙地從上向一樓中庭灑下,而中庭的正中央正是佛的腳印。
 
跟隨佛的腳印,一步步地修行

走進養慧學苑大門,右邊是引領我們登上到二樓大雄寶殿的樓梯,一樓往內走,左面牆依序懸掛著「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波羅蜜木匾,木匾下方各置放一個水泉石臼,據法師說這是取源源不絕之意,希望信眾修持六度法門的心也和水一樣源源不絕。

走入一樓中庭請勿忘了低頭內省,這時襯著法輪的佛祖腳印會呈現在你眼前, 見瓚法師解釋這個腳印的由來,「當初建築師是想在此嵌上一個 MARK,卻引發我們來到此追求佛陀足跡的想法。」腳印向著大殿,只要你虔誠跟隨著佛陀的腳印,潛心修行,便能一步步精進、成長。
 
「在規劃一樓空間時,建築師就考量到如何在短距離內讓信眾得到沉澱的效果,所以在動線上特地設計出一個所謂成佛之道。」見瓚法師為此腳印再下了一個圓滿的詮釋。
 
低頭內省後再抬頭觀照東向,清透的玻璃圍欄,意味著修行必須帶顆透明的心,才能內觀自我心性;南北向則為開向中庭厚實木製的百葉窗,而百葉全向上且向西,向上意喻著向善,求菩提,向西則意求西方淨土之義。
 
養慧學苑是個完全開放為大眾服務的道場,下次路過這裡時不妨放下您的好奇心,直接進內一窺究竟,相信您會有一趟不一樣的佛學之旅。
 
(編者按:本文及部分圖片轉載自《敬業樂群》雜誌第十期,一九九九年八月出版。)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