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門果經》懺悔八問:懺悔可以滅罪嗎?
懺悔如何演變?



出家的戒律,是隨犯隨制,當然懺悔也是依戒律而行,須依所犯戒的輕重、性罪、遮罪的不同而有不同層次的懺悔。因此僧伽中以「作法懺悔」為主。但是後來大乘佛教發展出一套懺悔法門,或通稱「禮懺」,例如普賢十大願中的懺悔業障,懺悔的方式有所不同。它的演變,從懺悔現行的惡業到懺悔無始以來的業障;從僧伽的作法懺擴展到在佛前求懺悔。

 
內容
 
大乘佛教特重懺悔無始以來,至於今生所作的惡業,甚至懺悔「三障」—煩惱障、業障、報障。
 
時機
 
如日三時、夜三時—每天六次,在十方佛前懺悔。
 
目的
 
重信的大乘教典,以「懺悔業障」為修行的方便。
 
方法
 
◎於佛前懺悔。
 
◎大乘最常念誦的懺悔文是: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又如《決定毘尼經》稱念佛名的懺法。
 
◎通於在家出家。
 
懺悔此生所做的惡業—就此生所做過的,所知道的,可能自己還算清晰的。但是如果懺悔無始以來的業障,你知道過去生做了什麼業嗎?一般都不復記憶。因此大乘的懺悔法門所懺的,是現生個人修道的障礙,或稱為業障、業報,或貪瞋痴的煩惱障等。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