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
善哉大丈夫:道心常不退



 

偈頌

善哉大丈夫,能了無常路,
棄俗取泥洹,希有難思議。
毀形守志節,割愛侍師親,
出家弘聖道,誓度一切人。
皈依佛得菩提,道心常不退!
皈依法薩般若,得大總持門!
皈依僧息諍論,同入和合海!
 
注釋
【1】善哉:「善」是「好」的別稱,「哉」是助語詞。「善哉」為「稱讚、贊同」之意。
 
【2】大丈夫:在正道修行勇猛精進不退卻者。
 
【3】無常:世間一切之法,生滅遷流,剎那不住,謂之無常。無常有二:
       1.剎那無常:謂剎那剎那,生、住、異、滅之變化也。
       2.相續無常:謂一期相續的生、住、異、滅之四相也。
 
【4】泥洹:即涅槃,又名滅度,是滅盡煩惱和度脫生死的意思。
 
【5】希有:謂事之甚少、難逢者。
 
【6】難思議:言說、思慮所不能及的廣大深遠境界。
 
【7】毀形:毀損形體,這裡指沙門剃髮異裝。《孝經》有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當年,桓玄入山,見到慧遠,劈頭便問:「不敢毀傷,何以剪削?」慧遠立刻回答:「立身行道。」(此話也是出自《孝經》)桓玄稱善。
 
【8】志節:志氣節操。
 
【9】割愛在佛教中,「愛」是「貪欲」的別名,「割愛」就是離開貪欲,興起真實、清淨、無私的慈悲,去普渡一切眾生。
 
【10】出家:出離家庭生活,專心修沙門之淨行。
 
【11】聖道:聖者之道,即無漏智所行之正道。
 
【12】度:從生死此岸到解脫涅槃之彼岸,謂之度。
 
【13】皈依:身心的歸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叫做皈依三寶。
 
【14】菩提: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諸佛所得清淨究竟之理。
 
【15】道心:立志修行佛道之心
 
【16】薩般若:指了知內外一切法相之智,即指佛智而言。
 
【17】總持門:總持之法門。「總持」,能總攝憶持無量佛法而不忘失的念慧力。有法、義、咒、忍等四種總持。
         1.法總持:又名「聞總持」,於佛之教法,聞持不忘。
         2.義總持:於諸法之義理,總持不失也。
         3.咒總持:菩薩依定起咒,持咒神驗,除眾生之災患也。
         4.忍總持:菩薩之實智忍,持法之實相而不失也。
 
【18】諍論:因彼此執著我見而起鬥諍,興種種論,故名諍論。
 
【19】和合海:僧眾和合為一,像海水普遍一味。語譯真是位令人讚嘆的精進修行者啊!能夠解悟生滅無常的道理,捨棄世俗欲樂,追求涅槃境界,具足少見、不可思議的大智慧。剃除鬚髮,認真持守清淨戒律;遠離貪欲,一心侍奉恩師與三寶;出離俗家,專心弘揚聖者正道;發廣大願,誓願救度一切眾生。全心依止佛陀,求證清淨無漏智慧,道心恆常不退失!全心依止正法,求知一切真實之法,憶持無量正法而不忘失!全心依止僧團,清淨本心,止息諍論,與僧眾共守六和敬的生活!
 
解析
 
這首偈語用在出家授戒儀軌中。

「善哉大丈夫」一句,出自《佛說眾許摩訶帝經.卷第五》,為忉利天主所說的偈語。他讚嘆準備出家學道的佛陀:「善哉大丈夫!牟尼釋師子,必捨王宮殿,趣求山野處。圓滿六波羅,成就無上智;拔濟於群生,究竟至彼岸。」

什麼是「大丈夫」呢?《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十》:「此大眾中,誰能發起大勇猛心,為大丈夫!」又《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若比丘身身觀念住,心得離欲,心得解脫,盡諸有漏,我說彼為大丈夫也。所以者何?心解脫故。若受、心、法法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已,心離貪欲,心得解脫,盡諸有漏,我說彼為大丈夫也。所以者何?心解脫故。」大丈夫必須發大勇猛心、離欲心,讓心得解脫。心得解脫的修行者,就是佛陀認可的大丈夫。

「無常」是三法印及四念住之一。佛陀殷切叮嚀弟子勤修無常觀,從無常觀苦,從苦中見無我、無我所,最後修證得涅槃果。《雜阿含經卷第二》:「『比丘!於意云何?色為是常、為無常耶?』比丘白佛:『無常。世尊!』『比丘!若無常者,是苦不?』比丘白佛:『是苦。世尊!』『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於中寧見有我、異我、相在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觀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非我、非我所,如實觀察。如實觀察已,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陀藉由對話開示:從觀察色、受、想、行、識,皆歸「無常」,見五蘊「非我」、「非我所」,而能「無所取」、「無所著」,達到涅槃境地,也就是偈頌中所稱的「泥洹」。

第二段「毀形守志節,割愛侍師親,出家弘聖道,誓度一切人」,出自佛陀的教導。《佛說諸德福田經》︰「爾時世尊,以偈頌曰:『毀形守志節,割愛無所親,出家弘聖道,願度一切人。五德超世務,名曰最福田;供養獲永安,其福第一尊!』」出離三界火宅之家,走上涅槃清淨道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佛陀讚嘆的第一大福田。

學佛者必歸依三寶,《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三》提到一位名叫福貴的信眾,向佛陀請求歸依、受五戒:「福貴信心清淨,……而白佛言:『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唯願如來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自今已後,盡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唯願世尊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

佛教傳到中國,三皈依的儀軌更加莊嚴隆重。這首偈頌末段三皈依文:「皈依佛得菩提,道心常不退!皈依法薩般若,得大總持門!皈依僧息諍論,同入和合海!」出自善導大師的(613-681)《往生禮讚》一書。原文為:「歸佛得菩提,道心恆不退,願共諸眾生回願往生無量壽國!歸法薩婆若,得大總持門,願共諸眾生回願往生無量壽國!歸僧息諍論,同入和合海,願共諸眾生回願往生無量壽國!」傳達出依止三寶,求法學道的懇切心意。

徑山禪師說:「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為也!」出家修道,不只外在形象與世俗有別,乃在其所克服與追尋是所謂逆生死流、橫超三界,非有一番決心與毅力,何可為之?

佛陀曾稱許出家比丘「端正無等倫」,這原是佛陀讚嘆剛出家的善生比丘有兩種端嚴而誦的偈語,事見《別譯雜阿含經卷第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彌絺羅國菴婆羅園。爾時,尊者善生初始出家,剃除鬚髮,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佛告諸比丘:『此族姓子善生,有二種端嚴:一容貌瑰偉,天姿挺特。二能剃除鬚髮,身服法衣,深信家法會歸無常,出家學道,盡諸煩惱。具足無漏,心得解脫,慧得解脫,身證無為,生死永盡,梵行已立,不受後有。』佛說是已,即說偈言:『比丘常寂定,除欲離生死;住最後邊身,能破於魔軍;修心斷諸結,端正無等倫。』」

出家學道看似生活清苦,卻「樂於法樂,不樂世俗之樂。」如佛陀在《佛說阿含正行經》所說:「沙門既棄家,去妻子,除鬚髮。作沙門,雖一世苦,後長得解脫。」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