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當下自在本心



鼎州德山宣鑒禪師 

 

鼎州德山宣鑒禪師,簡州周氏子。丱歲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於性相諸經,貫通旨趣。常講《金剛般若》,時謂之周金剛。常謂同學曰:「一毛吞海,海性無虧。纖芥投鋒,鋒利不動。學與無學,惟我知焉。」

 

後聞南方禪席頗盛,師氣不平,乃曰:「出家兒千劫學佛威儀,萬劫學佛細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當摟其窟穴,滅其種類,以報佛恩。」遂擔《青龍疏鈔》出蜀。至澧陽路上,見一婆子賣餅,因息肩買餅點心。

 

婆指擔曰:「這個是甚麼文字?」

 

師曰:「《青龍疏鈔》。」

 

婆曰:「講何經?」

 

師曰:「《金剛經》。」

 

婆曰:「我有一問,你若答得,施與點心。若答不得,且別處去。《金剛經》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未審上座點那個心?」

 

師無語,遂往龍潭。

 

至法堂曰:「久嚮龍潭,及乎到來,潭又不見,龍又不現。」

 

潭引身曰:「子親到龍潭。」

 

師無語,遂棲止焉。

 

一夕侍立次,潭曰:「更深,何不下去?」

 

師珍重便出,却回,曰:「外面黑。」

潭點紙燭度與師,師擬接;潭復吹滅。師於此大悟,便禮拜。

 

潭曰:「子見個甚麼?」

 

師曰:「從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

 

(《指月錄》卷15,CBETA,X83, no.1578, p.567, a13-b1 // Z 2B:16, p.171, c6-18 // R143, p.342,a6-b5)

 
 
 
今日,我們迎來了香光尼僧團第113年封山禪修。我非常高興地宣布,一年一度的封山禪修正式開始了!每年這個時候,我們都能夠聚在一起,共同進行禪修,這是一件非常法喜和慶幸的事情。看看你身旁的人,想想你前後左右的人,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善因緣啊!在這次禪修中,我們將以祖師的公案來督促和提醒自己,如何在這段時間內用功修行。
 
今天,我分享一個公案,這位禪師是中國青原法系下的一位祖師,名叫德山宣鑒禪師。
 
【德山宣鑒禪師的修行與轉變】
 
德山宣鑒禪師(782-865年),出身於簡州周氏家族。幼年剃度,成年後受具足戒。他深入研究律藏,對性相諸經有深刻理解。他常講授《金剛般若經》,因此被時人稱為周金剛。
 
他常對同修說:「一毛能吞大海,海的本性不減;微塵能投尖鋒,尖鋒的鋒利不動。學與無學的差別,只有我知其深意。」
 
後來,聽說南方禪宗盛行,禪師心生不平,言道:「出家兒歷經千劫學佛的威儀,萬劫學佛的細行,卻仍未能成佛。南方那些人,竟敢宣稱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應當摧毀他們的巢穴,滅絕他們的種類,以此來報答佛恩。」於是,他攜帶《青龍疏鈔》離開蜀地。
 
【德山宣鑒禪師的覺悟之路】
 
行至澧陽,途中見一老婦賣餅,便停下購買以充飢。
 
餅攤的老婦是位老菩薩,問禪師說:「為什麼挑著這麼笨重的行囊,出家人不是應該『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輕鬆自在地雲遊天下嗎?」
 
禪師說:「擔子裡挑的是我所注的《金剛經》註解,《青龍疏鈔》。」
 
老婦問:「我有一問,若你能答出,我便施捨點心。若答不出,請另尋他處。《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既然『三心』不可得,禪師您是用什麼『心』『點』的?」或者說:「你要『點』什麼『心』?」
 
禪師思考後,認為老婦所言有理,為何要挑著如此笨重的東西?聽了她的問題,我應該立刻從內心直接回答,這才是我真正的本事啊!
 
他又想:經文除了說「三心不可得」,還說「如何降伏其心」、「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等等,該如何回答老婦的問題呢?
 
【德山宣鑒禪師的開悟】
 
老婦的問題讓德山宣鑒禪師深思,他意識到真正的修行,應該是內化經典的智慧,將經典轉化成為自己的身行、口語,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才是修禪的意義,而不是把經典僅僅當成知識或者是學識。
 
德山宣鑒禪師並非不學無術,他是一位大德。他放下了手邊的《金剛經》註解,甚至把它燒掉,然後來到湖南,親近龍潭崇信禪師。希望禪師幫他印證。同時幫他「提撕」,「提撕」就是幫忙把習氣煩惱揭開。
 
德山宣鑒禪師來到龍潭崇信禪師的座下參禪。龍潭崇信禪師知道德山宣鑒禪師非等閒之輩,只是需要一個突破點來「提撕」。
 
有一天,德山宣鑒禪師侍立在龍潭崇信禪師的旁邊。
 
龍潭崇信禪師說:「夜深了,你怎麼還不去休息?」
 
德山宣鑒禪師表示珍重,準備離開,但隨即回來說:「外面太黑了。」
 
龍潭崇信禪師於是點了一支蠟燭,遞給宣鑒禪師。宣鑒禪師剛要接,龍潭崇信禪師又把蠟燭吹滅了。宣鑒禪師當下開悟,轉身跪下來頂禮善知識。
 
老禪師問他:「你看到什麼?」
 
他說:「從今以後,我不再懷疑天下的老和尚的舌頭了。」
 
這句話中的「老和尚」代表善知識。「舌頭」代表善知識的法。這句話的意思是,他不再懷疑所有善知識所傳授的法。
 
【回到當下 找到自我】
 
「龍潭滅燭」是很有名的禪宗公案。「千年暗室,一燈而明」。老和尚在前面幫他點了燈,還陪他走,然後把燈熄滅,去掉光明,讓他自己走。
 
無論別人教你什麼,給你光明或是黑暗,都要自己走。不是依賴老和尚或那支燭光,而是要自己腳踩實地往前走。
 
在生死輪迴中,不管我們穿什麼衣服,就像衣架上懸掛的衣服一樣,身體只是軀殼而已。我們要找到自己的主人,做自己的主人。無論是黑暗或是光明,腳踩地,地是平直還是崎嶇,都是清楚的。不用苦惱前路好不好走。腳踩下去時,心中有一股自己為主的、統一的,一直跟著你的覺受,那就是「當下」。
 
雖然《金剛經》談到過去、現在、未來。世間也把時間切成過、現、未三段。可是,現在腳踩在地上,是要回顧往事?還是要認真感受腳在地板上?人的最大苦惱就是比較,你要比的是哪一段呢?
 
關鍵在於清晰地認識到此時此刻,活在當下。你要不要趕快立定腳跟往前走?這是要自己親自嘗過、走過,並且反思在哪個地方,心境是如何轉變的!這就是「覺知不住,回到當下」。
 
就像水流不息,你試圖用刀切割,將其分為過去、現在和未來三段,切得斷嗎?如同那位的老菩薩說的:「你現在點這一碗麵,用哪個『心』點?」不就是此時此刻嗎?但此時此刻是無常的。
 
雖然無常,但如來常在你心中。若是不善用身心,一直抱怨腳下的路高低不平、崎嶇難行,怪東怪西,怎麼可能做掌握自己的主人?而禪修就是要讓我們找到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不要總是責怪外界,認為自己做不好是因為他人的一個眼神讓你慌亂,或者一個笑容讓你軟弱,生活不應像個乞丐一樣,依賴他人的反應。世間像萬花筒,不斷轉變,幻化無常。你應該要回過頭來,找到此時此刻的主人在哪裡?主人才會常住在你身心中。如果總是遊移不定,那叫客人啊!客人可以拍拍屁股就走了,可以對一切不聞不問。
 
【覺知不住 自我統合】
 
然而,我們所渴求的,會始終不變嗎?愛別離、怨憎會的情況時有發生。俗話說「冤家路窄」,生命一直在這樣的考驗中。大家都打如意算盤,希望不要黑暗,要光明。其實,如果你立定了主人,看待事情就會明亮且清楚。禪宗教導我們「回到當下」、「覺知不住」。時間是「不住」的,必須回到「當下」。
 
很多居士跟我說:「我現在老了,皮膚都皺了,而且口齒不清晰。」
 
經過觀察,我發現情況並沒有那麼嚴重,僅僅是偶爾會遺忘一些事情。因此,經常提起那些年輕時的歲月,學校考試都是第一名!第一名,會一直都第一名嗎?下次要拿第一名,還是要再努力。有些人制定了許多計畫,卻總是猶豫不決,想著是否要執行,或者決定下次再開始,結果計畫就這樣被擱置了。於是,這些計畫就在過去的回憶、未來的憧憬、現在的矛盾之間不斷地擺盪。
 
禪修是一種修練方式,遇到事情時,先做幾個深呼吸,覺知當下呼吸,然後再回過頭來看看眼前需要處理的事情。我們要覺知到:黑暗與光明看似對立,實際上它們還是在你的身心中,只要隨時看住它,神通就出現了。什麼神通?就是沒有煩惱困擾,遇到逆境也不會自我干擾。
 
【心之歸一 向上一著】
 
讓我們再次探討德山宣鑒禪師「三心不可得」的公案:「你要用哪一個心呢?你點哪個心?」宣鑒禪師在持咒、戒律、經教方面都下了很深工夫,所以,當他回到當下,就一目了然:黑暗與光明,看似對立,但在心中,是統一的。
 
因此,封山禪修是不可少的,大家靜下來,多一份的「提撕」,多提一份讓自我統一的工夫,這便是所謂的加功用行。想要解脫,要有處理自己身心的工夫,就是這麼向上一著,絕不能缺少。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