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 性別 社會
修行、性別、社會:現代佛教女性的天空(上)



7月18日,強烈颱風海棠給台灣帶來了狂風驟雨。而在大溪香光山,我們卻欣喜迎接來自南印度菩提法林尼眾辯經學院的四位阿尼,背著簡單的行囊,一襲紅色的法衣,微笑著頻點頭。聽說這是她們第一回來到台灣,第一回要和我們這群漢傳比丘尼們一起來談談經驗中的自己和他人。
    
7月19日,原本以為是要交流台灣比丘尼與藏傳尼僧的修行生活,但當談起修行,總要先有個宗教身分定位自己時,修行制度已然是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因此,首先由李玉珍教授說明修行制度與性別的關係,下午悟因法師、見曄法師談著台灣戰後尼僧獨立奮鬥,爭取女僧眾管理女僧眾。我們總不經意轉頭看看那群藏傳尼僧,對於台灣尼僧這般「奮鬥」,她們專注又溫和的神情,透露著隨喜但似乎還有些「待我仔細想想」的保留。
    
晚上,藏傳尼僧示範「辯經」40分鐘,巾幗不讓鬚眉,激烈的辯答之間,表露了女性學習法的認真,從來不因性別而有差異。當下,我們雖聽不懂所辯的內容,但從神情間彷彿了然,追求真理與擺平困頓間,沒有怯懦,反是應當學習的課程。
     
7月20日,台灣西藏交流基金會的翁副秘書長給大伙上了一堂縱貫三大佛教傳統的社會背景,讓我們這群活在水中的魚,終於知覺到了四周的水,它的顏色、氣味,以及自己活在其中的展現。這下子可有趣了,單純的個人修行,活在繁複的社會中,內外左右,古今上下,穿織交錯成一片網絡—我們是廿一世紀在台灣的漢傳比丘尼,她們是廿一世紀在南印度的藏傳阿尼;見咸法師侃侃談著香光尼僧團,藏傳尼僧也播放著菩提法林尼僧院的影帶;我們吟唱爐香乍爇,她們禮誦觀音頌文—漢傳與藏傳、出家與在家、男與女,在不同文化下認真修行的行者,相遇,故事該從哪一頭談起,又會在哪一端等待著結束呢?
    
也是那天,盧蕙馨教授帶著她親切爽朗的笑聲,從慈濟志工、安寧病房服務到參與大體捐贈,她的經驗歸納出:心理的性別可以被超越—在死亡之前,沒有差異。她帶領我們躍進了一種極私人的、心靈的價值觀,重新只思考生命的本然—網絡縱使複雜,也跳不脫生、老、病、死的定律,回到自己腳下這一點,也只有這一點時,所激發的,不是害怕,而是面對生命苦難與不平的勇氣。
    
就這樣,帶回研習營的講稿,想與讀者一起分享那幾天的發現與感動。這一期,讓我們先泛談修行、性別與社會。也邀請對戒律深有研究的見豪法師撰文介紹佛教出家女性戒律的演變。菩提法林辯經學院簡介以及四位阿尼的用功,也安排在這一期與讀者見面,相信認真修行者的故事,永遠都是我們很想知道的。
    
我們關心生命的問題,這回選擇走進佛教女性修行者的天空,一起欣賞這兒有雲、有雨、有彩虹的無盡風光。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