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心經》在世尊教法中的位置
1.1.2 小乘法與大乘法



世間所流傳的法,有小乘,大乘,大乘中有顯密二教。小乘的法不講空性,當然就更不講密乘的法。大乘的法講空性。可以說,小乘大乘的法區別處在於講或不講空性。若是否認空性的法,就屬於小乘的佛教,講空性者為大乘。講空性時,不只是講對境的空性,對境上最有力的是空性的法。有境中最有力的為本來性或光明心。最有力的心,如何連接對境上最微細的空性,這種修法即是密乘。先這樣大略地認識,佛教的分類可分為小乘及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為何要講空性?因為他們的著重於要證得佛的果位,當然他們也會追求解脫的果位,但最主要是證得圓滿的佛果位。小乘的佛教徒雖然也會說要證佛果位,但他們不注重這個,他們注重的是個人證阿羅漢果,得解脫。因為這樣,他們對空性法,沒有特別重視。另外的原因在於他們智慧弱,小乘也有智慧不廣的意思,無法了解空性,故名為小乘。小乘佛教徒不會辨別世尊法中了義不了義的差別,大乘的佛教徒就會分,世尊的法這些是了義,那些是不了義,可見他們的智慧有差別。所以毗婆沙宗,經部宗根本不會分了不了義經,唯識宗以上就會分了義不了義經。小乘佛教的祖師們因為不會分辨,若遇到他們不能接受的經典,他們就判它為非佛說,他們無法以邏輯法分析其中的道理是否符合佛意,小乘佛教的祖師對自己認可的經典之外的經典,都視為非佛說。唯識及中觀的祖師們不會這樣否認,雖然他們不能認可其中的道理,他們會從各種角度觀察,會融滙貫通,知道它是了義或不了義,不了義經是世尊為某個方便而開示的。運用邏輯的分析,大乘的祖師對經典會判別了義不了義。簡單地說,唯識宗的祖師們對世尊第一轉法輪,對第二轉法輪視為不了義,第三轉法輪則視為了義。對中觀來說,第一第三轉法輪為不了義,第二轉法輪為了義。若想進一步了解,可參考以前我開示過的課。總之,小乘大乘的區別,智慧劣勝是原因之一。
 
空性的道理非常神,或非常深,有點對,但又答不出來。空性的道理不可說,不可思議,這個道理確實很有道理,小乘種姓者無法了解。小乘種姓,其實我們也當過小乘的佛教徒,他們也當過大乘的佛教徒,都因為智慧弱的關係。智慧弱時則相應小乘法,智慧高則相應大乘法。小乘與大乘沒有那一個是最好,其實只是階段性的。智慧高時,他有他的看法;智慧弱時,他有他的相應。現在因為智慧低,因此對空性的道理不能接受。基本上,若經典上有講空性,肯定是大乘佛教徒認可的經典,包括眾所周知的《金剛經》、《心經》、《般若經》等。基於以上二個理由,一是大小乘的佛教徒其注重不同— 一是對成佛一是對解脫,所以要的法也不同。再者智慧本身也有差別,能接受或不能接受空性的法,空性的法只出現在大乘中,原因如上。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