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的覺悟之徑
禪宗公案是引導修行者覺悟的工具,公案常含矛盾或非邏輯元素,這些元素透過暴露語言或概念的局限性,指向超越語言的真理。本期雜誌專輯聚焦五則典型禪宗公案,探討其解構與超越的智慧,以及對現代人精神困境的啟示。
「三心不可得」引用自《金剛經》,否定時間三維的實體性。過、現、未的時態分割,只不過是人類心智的妄念,促使修行者關注當下,打破對時間的常規認知。
「龍潭滅燭」是透過龍潭和尚突然吹滅蠟燭的戲劇性場景,將我們對時間流逝的慣性思維「啪」地掐斷,讓人體驗沒有時間標籤的當下,洞察存在本質。
「片石在心」與「祖師畫像」則是對符號的解構。當修行者執著於「片石在心內還是心外」的隱喻時,禪師通過語義置換(「片石」既可指具體的石頭,亦可喻指妄念),引發人們重新審視符號與所指代的主體的關係,促使人們反思追求答案的束縛。
「祖師畫像」中的符號(祖師畫像)與現實(禪宗所追求的超越形相的境界)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畫像本身是一種象徵,但禪宗強調不拘泥於形相,這便產生了一種張力。禪宗對祖師畫像的態度是打破符號對現實理解的限制,鼓勵人們超越符號的表層意義,深入探索所追求的境界為何。
「兩個泥牛闘入海」打破了人們習以為常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如真假、有無等。泥牛入海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引發人們對本質和思維方式的反思,促使人們超越二元思維,進入更自由靈活的認知狀態。
此外,雜誌「春風化雨」的專欄由悟因長老尼執筆,追憶恆清法師的生平。專欄中揭示了恆清法師如何打破舊有傳統,促進佛教與社會的結合,為臺灣佛教教育進步立下了顯著的標桿,其事蹟體現了覺悟之路與社會貢獻的緊密聯繫。
「律海掬漚」專欄詳細解釋僧人的受戒資格,強調受戒是對僧人的規範,也是明確佛教所擔負的社會責任。
維特根斯坦曾說:「語言的界限即世界的界限。」但禪宗早已在實踐層面突破了這種界限。在當今快速變化的時代,這些古老公案引領我們,打開認知的維度;在解構與超越的互動中,開闢出了獨特的覺悟之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