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手札
雲水人生

頭陀僧告訴我們:雲遊,不是毫無目的的遊蕩,而是一種心的訓練。因為他們深信,佛法的意義並不是在閱讀或研究中獲得,它是藉由實踐頭陀生活,訓練自己的心時時處處都能自我覺醒,捨離貪瞋痴,進而增長智慧。



 
製作「森林回憶錄」專輯,使我們離開蟄居已久的嘉義,到南投法耘出版社;有時甚至還到深山古寺尋求一方寧靜,以專心趕稿;再加上到台北出版,半年來,我們往返北、中、南幾處,身上的背包與僧袋總是打開了又收起,收起了又打開。而每當整束行裝時,總想起那些泰國雲遊僧。
 
在二十世紀結束前,泰國有許多頭陀僧,他們踐行著佛陀所說的「十三頭陀支」,包括日中一食、樹下住、露地住等。以今日的眼光來看,這些頭陀僧所過的遠離人群、居無定所、淡泊自苦的生活,無疑是令人不解的。他們為何選擇踏上這樣的道路?在這條雲遊之路上,他們又遇到那些衝擊心靈的事?又以何心態來面對呢?
 
以阿姜曼及其傳承之下的十位頭陀僧為例,他們皆出身於家境小康的東北農家,並依地方傳統的村落寺院出家。由於當時的村落僧不是還俗,便是鑽研曼谷教典,以求取階位,且遵從當地習俗甚於持守戒律;他們因而體認到使自己終生出家的方法,就是成為頭陀僧,並尋訪能真正指導自己禪修、解脫煩惱的明師。於是阿姜汶九人,便在不同因緣下得遇老師阿姜曼,展開頭陀僧的生活。
 
這些雲遊僧的足跡,常常出現在渺無人跡的山嶺或偏僻的村落,他們除了要應付大自然的種種考驗,還要面對不同的種族、文化與風俗,甚至是對佛教認知有著極大差異的僧俗。我們在《森林回憶錄》中,看到雲遊僧們不僅努力適應各地的文化,更以尊重包容的心看待不同傳統的僧侶,並以慈悲的心教育非佛教徒。
 
頭陀僧告訴我們:雲遊,不是毫無目的的遊蕩,而是一種心的訓練。因為他們深信,佛法的意義並不是在閱讀或研究中獲得,它是藉由實踐頭陀生活,訓練自己的心時時處處都能自我覺醒,捨離貪瞋痴,進而增長智慧。頭陀僧從不在任何一個感到舒適的地方多作停留,也從不逃避任何一個困頓的情境,他們尋找適合的洞穴禪修;他們行腳著,在山谷間、在曠野中、在樹林裡、在與人接觸時……,認真地體驗佛法。
 
有時想想,我們的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場雲水?從出生到死亡,不停地往前邁進,又何曾停駐在那個時空呢?如同頭陀僧般,我們也正走在自己的雲遊之路上,於生命的每個時空中,遇到不同人、事、物,留下深淺不一的足跡,你或許從中得到經驗,也或許感到一無所獲。然而,不論你滿意也好,不滿意也罷,生命都不可能為誰駐足,它隨著瞬息萬變的因緣,呈現著多元的景觀。在雲遊僧身上,我們學習到「以不執著的心為依歸」,不執著任何順、逆境,提醒自己活在當下,不斷邁開追求真理的步伐,就像雲遊僧離開每個洞穴、每處樹蔭一樣,那樣義無反顧,那樣坦然瀟灑。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