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凡能所,皆是如如之道



《禪林寶訓》記載:年輕的高菴法師擔任維那。一日過堂,發現行堂竟然用不同的器具裝了不同的飯菜給方丈佛鑑和尚。高菴法師當場嚴厲批評佛鑑和尚不足為人模範,佛鑑和尚卻像沒聽到一般繼續用齋。後來,才知道佛鑑和尚脾胃有病,飲食要少油,因此給方丈準備了水煮菜。高菴法師非常慚愧,便向方丈求去。佛鑑和尚說:「我因為病緣,飲食跟大眾師不同。但因為我所食用的,並不比大眾好,所以,也就心安理得了。」
 
方丈佛鑑和尚讚嘆高菴法師的認真,展現一位領導者的風範。但是,回頭思考這事件,有無其他的作法?若飲食需不同於大眾,能否先公告?對上級者行為有疑惑,除了當眾批評,有其他管道或方式可反應嗎?
 
寺院道場的生活,行、住、坐、臥,都有嚴密的規約,包含僧眾民生福利、經濟往來、對外公關等面向,這些規約所依據的,有佛陀制定的戒律、當地文化、觀感,也有個人道德修養的要求。知事者執行規矩時,仍需面對不同的狀況,同樣也要符合公平正義、合情合理、佛門道風,令住眾(僧)社會(俗)能夠和合信服,這是不容易的。
 
而擔任要職的僧人們所背負的,除了個人、住眾能安心辦道,還有佛教聲譽與道場永續。這一期的主要意象,是「各司其職」與「共轉法輪」。
 
團體運作要分工,個人要投入,也必須退讓、忍耐與改變。過程若無相同願景,或對所維護的共同價值沒有使命感—細節繁瑣,容易讓人將就;摩擦誤解,容易使人放棄。追求有效率的管理,領導者應著力於讓團隊裡的每一份子,對自己所負責的任務產生使命感與榮譽,才能集結力量,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昔一老宿畜一童子,並不知規則。一日,有一行腳僧到,乃教童子禮儀。晚間老宿外歸,遂去問訊。老宿訝,問童子:「阿誰教你。」童曰:「堂中某上座。」老宿喚僧來問:「上座傍家行腳。是什麼心行。這童子養來二三年了,幸自可憐生,誰教上座教壞伊,裝來裝起。去!」黃昏雨淋淋地被趕出。法眼云:「古人恁麼顯露些子家風甚怪,且道意在於何?一有動作威儀,就不是本來面目了。聖也不可得,何凡之有?騰騰任運,動靜無心。聖凡能所,智慧愚癡,煩惱菩提,皆是如如之道。」
 
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立足世間,騰騰任運無心,更可在動靜威儀、與人互動、萬千規約裡,見得不凡人生的自在、合宜與智慧。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